長護險爲失能老人撐起保障傘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失能老年人數量持續增長,長期照護需求日益迫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爲許多家庭面臨的現實困境。在這一背景下,作爲社會保障體系“第六險”的長期護理保險逐步走進大衆視野,成爲破解養老難題、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制度創新。

制度試點擴面增效

7月24日,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李滔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自2016年組織首批15個城市開展長護險制度試點以來,2020年試點範圍已擴大至49個城市,目前仍在持續擴面。試點地區參保羣衆近1.9億人,累計籌集資金超千億元,支出超過850億元。試點地區已探索形成基本制度框架,積累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長護險制度的綜合效應正逐步顯現。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相較於往年“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推進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表述,釋放出加速制度落地的明確信號。長護險不僅爲數百萬失能老人提供了基本照護保障,減輕了家庭經濟與精神雙重負擔,更有效帶動了養老服務產業鏈發展,成爲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中日益重要的一環。

長護險的核心價值在於切實紓解家庭照護之困。家住天津市東麗區的宋奶奶患阿爾茨海默病多年,每月5000元的護理費用曾是家庭的沉重負擔。“長護險報銷了一部分,家庭壓力明顯減輕。以前真不知道國家還有這樣的好政策!”宋奶奶的兒子由衷感嘆。

類似宋奶奶家這樣的經歷並非個例。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我國約有3500萬失能老年人,佔全體老年人的11.6%,預計到2050年將達5800萬人左右。

各地在試點中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升便捷性與精準度。作爲職工長護險全覆蓋的先行省份,截至2025年5月,山東參保人數已達5444萬人,其中65萬人享受過護理待遇。山東省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自2024年7月起,山東全省實現長護險待遇申請“掌上辦”,失能人員或其親屬通過手機小程序即可完成申請,真正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羣衆少跑腿”。

據不完全統計,長護險政策落地以來,拉動相關產業社會資本投入約600億元。長護險不僅帶動了護理服務機構的成長,也提升了醫療輔助設備、康復治療設施等相關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培養人才優化服務

近年來,長護險試點取得積極進展,保障範圍持續擴大,服務質量不斷提升,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覆蓋範圍持續擴展。人保財險2024年長護險業務已覆蓋21個省份60個地市,服務參保羣衆6092萬人,管理基金規模27億元,爲45.2萬人提供長護險待遇。其參與的國家長護險試點城市項目達32個,參與率65.3%。陽光財險青島分公司自2024年4月開辦長護險業務以來,惠及2.9萬名失能、失智人員。

業內專家表示,長護險的成功實施不僅在於資金支持,更關鍵的是提供專業、便捷的護理服務。

各地積極響應,不斷完善政策、優化服務流程。山東濟南針對農村地區推出“集中照護”模式,有效解決偏遠地區護理人員少、服務能力弱的問題;天津藉助中國人壽壽險等保險公司專業力量,4年間構建起“市級統籌、片區指導、機構承辦”的三級運營機制,惠及近8000人。

服務質量的提升,離不開專業人才支撐。長護險試點催生了“長期照護師”這一新職業,全國已有約30萬人投身其中。濟南等地通過組織技能大賽等方式,促進護理員能力提升和經驗交流。

陽光人壽重慶分公司負責人賈窮表示,長期照護師是國家爲強化長期護理服務人才隊伍、推動長期照護職業化發展而專門設立的新職業,通過標準化認定,將加速培養一批具備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心理支持等綜合能力的專業人才,爲失能老人、殘疾人、慢病患者等羣體提供高質量服務。

不過,服務落地仍面臨不少挑戰。從市場角度看,目前長護服務機構專業化程度參差不齊,護理隊伍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流動性強,制約了服務質量。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建議,應加強護理職業教育,建設長期照護師隊伍,並通過提高薪酬待遇吸引青年人才,爲長護險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健全機制長遠發展

從試點制度走向全國統一體系,長護險面臨的不僅是服務能力提升問題,更有資金平衡與制度公平性的長期考驗。目前,許多試點城市籌資壓力較大,主要依賴“醫保基金劃轉+財政補貼”的方式,缺乏獨立、可持續的籌資機制和動態調整機制。

復旦大學保險應用創新研究院教授王穎表示,長護險制度探索仍處在從“有”到“優”的階段。未來發展仍需要構建多元籌資機制,強化制度可持續性。

多位業內專家也呼籲,政府應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構建起“社保+商保”的雙支柱體系,滿足羣衆多層次的護理需求,政府兜底、商業補充,加快形成“普惠+定製”的立體化保障格局。

爲此,以中國人壽、陽光保險、泰康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爲代表的企業,積極探索“保險+養老社區”“團體護理險”“護理金信託”等多種形態,在高端護理、家庭照護、企業員工福利等多個層面提供創新方案。例如,陽光財險四川分公司推行“合署辦公+上門服務”模式,幫助居民便捷申請;中國人壽重慶分公司則在成渝之間推動失能評估互認,解決老人異地護理難題。

制度頂層設計也在不斷推進。國家醫保局2024年印發的《長期護理保險護理服務機構定點管理辦法(試行)》,爲規範服務機構行爲、統一失能等級評估、加強資金監管提供了制度依據;制度一體化、管理精細化的進程正加速推進。

賈窮表示,長護險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社會協同。只有打通資金、服務、人才等關鍵環節,才能真正把長護險建設成爲“看得見、用得上、靠得住”的民生工程。(經濟日報記者 武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