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燕飛:碎布成珍 以匠心堆疊的經緯傳奇
北京補繡是堆綾、貼絹、刺繡、補花技藝相結合的一項宮廷藝術,是北京特有的傳統工藝,廣義上是“京繡”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技藝歷史源遠流長,最早源於唐代的堆綾、貼絹工藝,後吸納了刺繡工藝,由明清時期盛行的堆綾子工藝演變而來。
不同於傳統繡法,北京補繡以補爲主、以繡爲輔,藉助各類布料的質感與肌理,製作具有層次感、立體感、浮雕感的圖案,藝術表現力極爲豐富,這項技藝在2021年正式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自2006年以來,啓燕飛一直致力於北京補繡的保護與傳承,是北京補繡技藝第四代傳人。如今,她不斷創新技藝,投身非遺教學,讓北京補繡這項傳統技藝融入到現代審美與生活中。
啓燕飛與北京補繡的結緣始於二十多年前。在一次參觀實習中,一幅以孔雀爲主體的補繡作品令她駐足凝視。孔雀通體鱗羽細緻精巧,近距離觀察時,絲織物層疊堆繡的工藝讓羽毛呈現出漸變光澤,每片鱗甲在光影流轉間仿若活物,賦予孔雀靈動的生命力。
這副作品打開了啓燕飛走向北京補繡的大門,“我當時特別喜歡那副作品,就想着自己是不是也能做出一幅這樣的補繡作品來。”
2006年,啓燕飛如願進入北京工美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工藝品廠抽紗研究所工作,師從賈大雙大師。學藝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啓燕飛本以爲補繡技法簡單,但上手製作時才發現並非如此,首次獨立完成的作品明明“自我感覺良好”,卻被師父指出諸多不足。
在師父教導下,啓燕飛一遍遍地拆解重製,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她逐漸領悟到“毫釐見匠心”的工藝精髓。“等你真正愛上這個職業,你就會發現你做的東西也比以前好看。”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和創作中,啓燕飛始終把師父的這句話記在心裡,並把“幹一行愛一行”的匠心付諸於實踐。
憑藉着對補繡技藝的熱愛,啓燕飛刻苦學習技法,加班加點磨練技藝。經過一年半系統訓練後,她突破性地完成了首幅獨立設計的年畫題材補繡作品,真正成爲了一位北京補繡工藝的創作者與傳承者。
1989年出生的啓燕飛雖然年輕,但已在補繡創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從業以來,她參與制作了大量北京補繡的重大精品,如《綠度母補繡像》縮小版、《清明上河圖·虹橋》座屏等,所獲獎項衆多。
提起她最滿意的一副作品,要屬她首創設計製作的《玉蘭花開》。那年啓燕飛25歲,憑藉這副作品榮獲了“工美杯”北京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大賽優秀獎。時隔十年,啓燕飛對這副作品的創作過程仍舊曆歷在目。
這副作品的靈感來源於朱大年先生在1946年創作的同名壁畫作品,畫作中的玉蘭花如漫天星斗般綻放,啓燕飛在欣賞後深受觸動,決定要用補繡的形式創作一副玉蘭花題材的作品。
創作之初,啓燕飛就遇到了困難。北京補繡傳統浮雕撥工藝內部使用紙襯,加以蓬鬆棉,但受制於這些原材料,作品在立體感的呈現度上仍舊有所欠缺,無法完全表現出玉蘭花枝幹肌理的美感。
最初,她向師父賈大雙求助,在和師父商討後,她決定先嚐試用一種特別生活化的材料——賣雞蛋的紙殼。自己家的紙殼不夠用,啓燕飛到菜市場去找,但直接向攤主開口要紙殼,她覺得“挺不好意思”,所以每次都先買上一斤雞蛋,才向人家開口。
收集夠雞蛋紙殼後,啓燕飛先把它們泡在水裡變成紙殼糊,再通過乳膠調配,堆貼在塑形好的底板上。可收集材料費了不少勁才做出來的效果,卻讓她不甚滿意。
但心裡那股勁兒讓啓燕飛不肯輕易放棄,她又嘗試換了一種新的材料——報紙。
按照相同步驟處理了報紙之後,啓燕飛將報紙漿堆貼到紙板上,再敷上一層布,接着一點點摳細節,把玉蘭花樹幹的肌理一層層碾出來,終於打造出了立體的層次感。
樹幹肌理完成後,爲了讓這副作品更加寫實,啓燕飛又在顏色的取捨上花費了近半個月的時間。她常到公園裡去觀察真實光線下玉蘭花的顏色,並和團隊成員一遍又一遍地進行顏色的調配和試製,這才終於找到了最符合玉蘭花真實狀態下的顏色。
回憶這副作品的創作歷程,啓燕飛滿是自豪。雖然作品耗時三、四個月之久,但是看到成品上栩栩如生的玉蘭花,她和團隊在創作過程中經受的一次次挫敗,也都值得了。
如今,北京補繡的傳承重任落在了啓燕飛這一代年輕的匠人們身上。一方面,北京補繡所需要的原材料鳳尾紗、絲綢等剩餘庫存不多,材料珍貴,限制了補繡的商業化發展;另一方面,補繡人才緊缺,從事這一行當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這門手工技藝仍舊需要傳承下去。面對這些挑戰,啓燕飛有自己的思考:“傳承手工藝有時候也不能太執拗於傳統”。
爲了突破北京補繡產能低、成本高的限制,啓燕飛團隊也在考慮將金絲彩釉工藝融進北京補繡的製作流程中。金絲彩釉工藝脫胎於景泰藍製作工藝,它的特點在於漸變效果自然真實,能使得補繡作品色彩過渡效果好,並且能突破傳統原材料畫布寬窄的限制,極大地縮短人工製作時間。這樣一來,既能提高補繡在審美上的表現力,又能儘可能壓縮人工成本,更好地推動技藝市場化。
要真正傳承非遺技藝,光靠老手藝、老樣式也不夠,“北京補繡需要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去。”啓燕飛說道。她和設計團隊從大衆喜好出發,嘗試讓傳統技藝與當代審美相結合。以往的補繡作品展多以裝飾畫的形式呈現,如今融入了更多以補繡爲製作基礎的書籤、卡包、茶葉筒、團扇等生活用品。在補繡作品的紋樣選擇上,啓燕飛團隊根據不同人羣的喜好,融入多樣的現代元素。例如針對兒童的學習用具,設計更多卡通圖案;與當下的審美喜好結合,設計出青花瓷斜挎包,這些產品創新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幹一行愛一行”是師父在啓燕飛入行之初對她的教導,如今,啓燕飛對這句話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匠人精神也是一種職業精神。這個時代的手工藝人,應該不斷推陳出新,根據大家的喜好和審美研究作品,勇敢跳出傳統的束縛。”如今的她,正在這條道路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