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人文走讀丨一頂草帽,匠心織就百年外貿經緯
午後,推開藍天帽業車間大門,六七個姑娘圍坐長桌旁,指尖翻飛如蝶,細心裝飾着手中的草帽。恍惚間,似能看到百年前,長河婦女爲貼補家用,在煤油燈下趕編草帽的影子。
這裡就是素有“草帽之鄉”美譽的寧波慈溪長河鎮。1915年,長河草帽首次亮相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斬獲三等獎。法國永興洋行老闆循跡而來,將收購的南洋金絲草交到長河婦女手中,由她們編織成草帽後再銷往海外。從此,長河草帽走出國門,成了近代慈溪最早的外貿生意。
草帽不僅是長河人賺取外匯的載體,更孕育出慈溪敢爲人先、敢闖敢拼的外貿基因。數百年來,慈溪這座東海之濱的城市,以開放爲底色,以創新爲筆墨,從一頂草帽的經緯中編織出全球貿易的縱橫脈絡。
長河金絲草帽 長河鎮供圖
一
“草帽業的發展史暗藏着慈溪外貿的原始密碼。”漫步在草帽業小學紀念館,慈溪市政協文史通訊員許劍鋒指着泛黃的老照片,對長河草帽的歷史如數家珍。
清乾隆年間,鄞縣西鄉的席草帽編織技藝傳入長河。那時,誰也想不到,這個既不產藺草、也無港口之利的江南小鎮,竟因一雙雙巧手改寫命運。
1910年,寧波從菲律賓引入金絲草帽編織。1915年,長河草帽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豔驚四座後,法國永興洋行經營者由此發現商機。他們將南洋金絲草原料提供給長河婦女進行編織加工,製成的草帽再銷往國際市場。這一合作模式,成爲慈溪最早的“來料加工”外貿案例。
“輕若雲、亮似金”的金絲草帽上市後,迅速風靡歐美,成爲時尚單品,連美國總統羅斯福夫人與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都愛不釋手。秘訣就藏在長河人獨創的“雙絲技藝”中——經緯編織出的“人”字織紋緊密,彷彿屋頂上的瓦隴一般,分外勻整,帽頂到帽檐線條流暢。
“外國帽行貨比三家後,訂單全涌向了長河。”許劍鋒介紹,《浙江沿海各縣草帽業》曾有記載,1928年,寧波出口的160萬頂金絲草帽中,75%產自以長河,產值高達508萬銀元。“草帽之鄉”的桂冠也就此牢牢地“戴”在了長河鎮的頭頂。
草編“共富工坊”裡傳授草編工藝 長河鎮供圖
回溯長河草帽的發展,一個疑問涌上心頭,草帽編織技術爲何“落戶”長河,併發揚光大?許劍鋒給出答案:慈溪人肯吃苦、還善於創新。
金絲草爲天然纖維,進口來後,粗細不一,色澤不一,編織草帽前,需要先分揀草料。價格低廉的粗草帽需編織兩三天,價格高的細草帽需編織兩週。草帽編織後,還需要浸泡、漂洗、曝曬、打磨等工序,提升草帽的美觀度和舒適度。
許劍鋒解釋,長河乃至慈溪土地並不豐腴、資源匱乏,交通不便,窮則思變,當旁人因草帽編織工序繁瑣猶豫時,長河人果斷抓住機遇,不論粗細,都願意做。
面對金絲草原料短缺,長河人毫不氣餒,迅速轉向麥稈、鹹草編織,開發出平民化產品;國際市場需求變化時,他們又首創“帽行+農戶”模式,形成覆蓋原料供應、加工、出口的全產業鏈;除了廣受歡迎的經緯編織法,長河人還不斷創新,編制出上簟、螟蚣頂等實用性強的式樣,讓長河草帽從一衆草帽中脫穎而出。
鼎盛時期,長河十里長街聚集200餘家帽行,中外商賈絡繹不絕,水運繁忙、汽燈通明。當地婦女白天田間勞作、夜晚編織草帽的場景,恰似後來的慈溪“千家萬戶辦企業”的預演,慈溪人抓機遇、善創新、拓市場的外貿基因也由此深植。
草帽業小學 長河鎮供圖
二
從民國興起,草帽業發展至今,依然是長河外貿支柱產業之一。一頂草帽,曾是長河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又成了寫在慈溪人基因裡的精神圖騰。
"草帽帶給長河人的不僅是錢袋子,更打開了他們看世界的眼睛。"慈溪商務局副局長黃書華說,從明清帽商到如今的民營企業,慈溪人勇於開拓市場的勁頭一脈相承。草帽業的繁盛讓大家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這麼大,一元錢的產品能賣出十倍價,這種震撼點燃了慈溪人做外貿的熱情。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東海之濱,慈溪人骨子裡的外貿基因被徹底激活。藍天帽業的周荷花拿着1萬元的啓動資金,租下生產隊的倉庫,踏上了創業之路;恰恰集團的陳玉仙帶着五六個人和幾把椅子,在幾十平米的小開間裡辦起了工廠,夜以繼日地拉訂單;合盛硅業的羅立國辭去令旁人羨慕的國企“鐵飯碗”工作,下海淘金,生意最興盛時,年出口創匯數千萬美元……
合盛硅業現代化工廠 長河鎮供圖
1988年,慈溪首次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當年2.37萬美元的出口額如同星火,卻在十年後燎原成100多億元的外貿交貨值,僅自營出口就足足有3.3億美元。
1997年的“外貿啓蒙運動”成爲分水嶺。政府號召“千家萬戶辦企業”,短短几年時間,慈溪就從“10萬供銷跑市場”,形成了“千家萬戶奔外向”的發展局面。企業主們擠在廣交會展位前爭奪訂單,在科隆家電展上抱團參展,打出“中國慈溪家電”的招牌,讓慈溪家電產品實現了由“借船出海”到“駕船出海”的轉變,遠銷全球169個國家和地區。
2001年中國加入WTO,慈溪迎來“與狼共舞”的黃金十年。就像百年前長河人改良草帽工藝一樣,從代工起步的家電企業,卻不止步於貼牌生產。他們逐漸掌握核心專利,讓“慈溪製造”成爲國際市場的品質標籤。家電企業也從274家激增至1626家,出口額突破百億美元。
與此同時,慈溪民營企業積累了“走出去”的寶貴經驗,一邊擴張規模,一邊優化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軸承、打火機、聚酯短纖等產業齊頭並進。慈溪也日漸成爲在全國擁有較大知名度的“家電之都”“輕紡基地”“軸承王國”。
2011年,當慈溪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百億美元時,長河鎮的草帽博物館裡,一張張記錄着金絲草帽輝煌歷史的老照片正靜靜陳列——兩個時代的跨越,在時空交錯中完成對話。
外國商人蔘觀恰恰帽業 長河鎮供圖
近幾年,隨着“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慈溪的外貿人又紛紛瞄準南美市場。“去南美拓展市場,飛機單程就要30多小時,還沒倒好時差,飛機落地就開始工作。”提起慈溪企業家,黃書華讚不絕口。
爲滿足客戶需求,慈溪外貿企業還會根據客戶要求不斷改進,甚至派技術人員和廠長“飛”過去對接,直到最後達成一致、順利出貨。2024年,慈溪出口目的地多達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增長了10.8%,都是靠他們這樣不辭辛勞、慢慢開拓起來的。
這或許就是長河草帽最動人的續篇——古老經緯中,永遠躍動着創新、拼搏的心跳。
三
慈溪的開放,從來不是單向的奔赴。這座城市以50%的外貿依存度,詮釋着“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發展法則。
在長河鎮,“草編共富工坊”將技藝傳授給四川涼山的農婦;在烏茲別克斯坦,慈溪企業建起種兔養殖基地,將農業技術播撒在“一帶一路”的沃土上。這種雙向流動的智慧,早在百年前已現端倪——法國洋行送來金絲草,長河人還以精工草帽,完成了一次跨越洲際的價值交換。
如今的慈溪,開放已融入城市肌理。前灣新區的智能生產線與長河草帽博物館比鄰而立;橡膠小微園區的電商主播用多國語言講解產品;滄田工業區裡,越南技術員正在學習軸承拋光工藝。
數據揭示着更深層的蛻變:2024年,慈溪外貿進出口總額爲1355.30億元,同比增長10.8%。其中,機電產品出口額增長佔比超12.7%,家用電器、電工器材和通用機械設備分別增長13.6%、19.5%和23.3%。值得一提的是,慈溪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額增長11.2%。當韓電集團30%的訂單來自“一帶一路”國家,當慈星股份在孟加拉國設立織片加工中心,草帽貿易培育的全球視野,正在智能製造的浪潮中煥發新生。
寧波吉盛電器有限公司廠區 長河鎮供圖
三百年前,長河先民在灘塗上分揀草料時,或許未曾想到那些纖細的草莖會編織出一座城市的命運。從2.37萬美元到千億美元,從金絲草帽到智能家電,慈溪用開放作答,以創新爲舟,在時代浪潮中書寫着“海闊憑魚躍”的外貿傳奇。
在草帽業小學紀念館,孩子們撫摸着祖輩用過的帽針,體驗經緯交織的古老技藝;在前灣新區的數字化展廳,VR技術正模擬着全球供應鏈的實時動態。兩種場景的並置,勾勒出慈溪外貿的獨特氣質——既敬畏傳統,又敢破敢立;既深耕本土,又胸懷天下。
當夕陽掠過杭州灣跨海大橋,貨輪正載着慈溪製造駛向遠洋。甲板上的集裝箱裡,或許某頂草帽正與智能花灑比鄰而居。它們共同訴說着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這座城市從未停止編織,只不過手中的材料,從金絲草變成了創新、開放與勇氣交織的時代經緯。
來源| 潮新聞 謝履冰 翁雲騫
編輯 | 胡興家
審覈|吳奇林 胡孟才
慈溪·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