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署:今年七月雨多、日照時數少 破1951年以來同期紀錄

中央氣象署今召開秋季展望記者會。記者葉冠妤/攝影

回顧今年盛夏天氣,中央氣象署指出,今年7月陸續受颱風、低壓帶及西南氣流影響,降雨時間長、雨量大,創下1951年以來7月份雨量最多、日照時數最少紀錄,而7月總共生成7個颱風,也是1958年以來第三多的年份。8月太平洋副熱帶壓增強,除楊柳颱風影響期間外,主要爲高溫炎熱、午後有短暫雷陣雨的天氣。整體而言,今年盛夏全臺氣溫偏低,雨量偏多。

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黃椿喜指出,2025年盛夏天氣特徵,包括雨量偏多、日照偏少、氣溫偏低,颱風則集中在七月。

回顧七、八月天氣,黃椿喜說,七月在季風槽影響下,低壓帶跟颱風特別容易發展,因此經歷了幾場颱風,季風槽南側有強盛西南風,七月底隨着季風槽北移,西南風持續影響臺灣至八月初,八月隨着季風槽北移,高壓又回到附近,八月中整體天氣恢復夏季、高溫、午後雷陣雨。

他進一步指,這段時間從丹娜絲颱風、低壓帶到西南風,以及薇帕颱風帶來外圍環流,主要在東部造成顯著降雨,七月底低壓帶回來,從0728到八月初,西南氣流持續影響,直到八月中楊柳颱風快速通過臺灣,這段期間降雨日數偏多、雨量累積相對大,主要降雨在西南部、東南部地區。

黃椿喜指出,今年七、八月累積雨量爲1951年來第二多,累積雨量達983.3毫米,是氣候值606.9毫米的1.6倍。累積雨量最多則是在1972年的1035.3毫米,第三多是1994年的901.4毫米,若單看七月雨量700多毫米,則是1951年以來最多。也因爲下雨天數多,七、八月整體日照時數偏少,日照時數333.4小時,是1951年以來次少,約氣候值8成,若單看七月,日照時數則是1951年以來最少。

黃椿喜說,七、八月平均溫度28.6度,相較氣候值低0.2度,雖然下雨天數多,氣溫偏低卻不顯著,顯示氣候變遷暖化持續影響。

此外,黃椿喜指出,今年七月總共生成7個颱風,是1958年以來第三多的年份,六月前臺風相對少,八月則有4個颱風,整體加起來11個颱風,接近氣候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