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正常偏少」機率大 氣象署:短時強降雨頻率更高
▲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說明梅雨展望。(圖/記者周湘芸攝)
記者周湘芸/臺北報導
梅雨季(5至6月)將至,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表示,近年梅雨季總雨量雖無明顯增加或減少,但降雨時間有更集中、短時強降雨事件發生頻率更高的現象。目前赤道太平洋海溫已漸趨正常,預測今年梅雨季各地平均氣溫以正常至偏暖、雨量則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大。
根據氣象署統計1991年至2020年臺灣11個平地氣象站梅雨季雨量氣候正常範圍,以臺北5月雨量爲例,正常雨量爲166.8至291.6毫米之間,低於166.8毫米則偏少,高於291.6毫米則偏多。若以5至6月來看,臺北正常雨量爲499.6至731.5毫米,全臺最多、臺中爲455.9至635.3毫米、臺南爲325至577.3毫米、11站平均爲393.3至523.5毫米。
陳怡良表示,隨着夏季季風逐漸建立,梅雨季平均在5月中旬開始發生,期間受冷暖氣團交互作用易有滯留鋒徘徊,產生短時強降雨、豪雨等劇烈天氣,未降雨期間溫度也偏高,冷熱交替明顯,接近7月更有極端高溫機會。
他指出,梅雨季累積降雨量每年差異大,較無規律,過去最多有達900毫米,最少不到200毫米。根據過去平均數據統計,梅雨季主要雨區在中南部山區,是南部地區重要水資源來源,中部以北雨期則較早,預計5月上旬就有雨勢出現,南部則在中下旬以後,甚至更晚。
陳怡良也說,目前赤道太平洋海溫已漸趨正常,預測將維持至夏季。依據過去類似的海氣狀態分析結果顯示,5月中南部降雨有偏少的趨勢,但不同年份對臺灣的影響程度不同。氣象署檢視其及各國數值模式預報資料,預測今年梅雨季各地平均氣溫以正常至偏暖、雨量則以正常至偏少的機率較大。
陳怡良表示,近年梅雨季總雨量雖無明顯增加或減少,但降雨時間有更集中、短時強降雨事件發生頻率更高的現象,除更易造成災害,也增加預報的困難度,呼籲各界應及早做好排水系統的疏濬與水土保持工作,尤其是對降雨承受能力較低地區,更應加強防範;另外,梅雨鋒面常會伴隨雷電發生,民衆也須防範雷擊及強陣風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