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延時強降雨頻率升高 基隆強化劇烈天氣應變機制
▲基隆強化極端氣候應變,舉辦劇烈天氣監測預警訓練。(圖/記者郭世賢翻攝,下同)
記者郭世賢/基隆報導
當前氣候變遷加劇,導致「短延時強降雨」等劇烈天氣頻率明顯上升。爲強化防災應變能力,基隆市消防局於5月6日在災害應變中心舉辦「劇烈天氣監測預警教育訓練」,邀集市府相關防災單位人員參與,提升即時應變與整合應對能力。此次訓練邀請中央氣象署海象氣候組科長黃葳芃與臺灣大學氣候天氣研究團隊林得恩博士擔任講師,分別就「氣象資訊在防災上的應用」以及「基隆天氣災害特性與天氣型態」進行專題分享。
林得恩博士指出,基隆因地形特殊,受東北季風與迎風坡影響,年降雨天數居全臺之冠,劇烈天氣發生頻率亦高。近年來極端天氣類型以午後雷陣雨、颱風暴雨與短延時強降雨爲主,常伴隨強風與瞬間大雨,易引發都市積淹水與坡地災害。觀測資料顯示,近五年基隆颱風降雨量與冬季雨量皆呈上升趨勢。儘管未來臺風登陸次數可能減少,但強度將更爲劇烈,防災思維應轉向「少而強」的新型天氣挑戰。
黃葳芃科長則介紹中央氣象署目前建置的QPESUMS與QPEPLUS劇烈天氣監測系統,透過即時雷達與降雨觀測,可預測未來0至6小時內強降雨的區域分佈與發展趨勢。他也分享氣象署與農委會、漁業署等單位的跨域合作成果,包括農業氣象站、漁業氣象APP與花期預測系統,擴大氣象資訊於民生與產業層面的應用。
此外,自今年起,在臺風警報期間的縣市首長視訊會議中,氣象署將提供「沿海地區風力預報」作爲是否停班停課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3月試辦的「陸上強風特報鄉鎮燈號」也預計於年底正式上線,提供更精細的地方風力預警資訊。
隨着防汛期的到來,消防局長遊家懿提醒市民,應及早清理排水設施,如排水溝與屋頂落水管,並密切關注氣象署發佈的天氣預警,善用氣象資訊,有效降低氣候災害帶來的風險與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