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季 氣象署:雨量正常偏少、短時強降雨頻率更高
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展望今年5至7月,聖嬰現象將逐漸趨於正常,未來3個月氣溫預測正常偏高、雨量預測正常偏少。記者胡瑞玲/攝影
中央氣象署今舉辦梅雨展望記者會,氣象預報中心主任陳怡良指出,展望今年5至7月,聖嬰現象將逐漸趨於正常,未來3個月氣溫預測正常偏高、雨量預測正常偏少。中南部水庫水情多仰賴梅雨季的水資源,雖預測雨量正常偏少,但正常機率高達50%、偏少機率30%,「水情還是很理想」。
氣象署副署長洪景山表示,回顧過去一段時間,全世界去年經歷有史以來最熱一年,到今年1至3月氣溫還是歷史上第二高。反觀臺灣去年冬天經歷過去11年來最冷冬季。在全球沸騰期間,臺灣溫度卻處於歷史上過去11年來最冷季節,充分反映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背景下,「世界各地正在經歷過去經驗很難理解的天氣變化」。洪景山說,今年春天從歷史資料觀測,北部雨量略多,南部雨量正常,全省各水庫水情處於較好的情況,而梅雨季至下個颱風季攸關全臺水情利用非常重要的降水季節。
根據氣象署觀測資料顯示,臺灣11個平地氣象站梅雨季(5、6月)雨量氣候正常值範圍,北部基隆5至6月雨量約478至615.5毫米、臺北499.6至731.5豪雨、新竹400.6至505.9毫米;中部臺中5至6月雨量約455.9至635.3毫米。
南部臺南325至577.3毫米、恆春334.8至519毫米;東部宜蘭275.9至405.6毫米、花蓮275.9至405.6毫米、成功261.2至356.7毫米、臺東232.7至373.1毫米、大武374.9至578.9毫米。
氣象署表示,11個氣象站梅雨季平均雨量,5月約爲128.6至240.5毫米,6月180.1至326.4毫米,5至6月梅雨季平均雨量爲393.3至523.5毫米。
針對5至7月天氣展望,陳怡良表示,每年5、6月夏季季風系統逐漸建立,滯留鋒面易徘徊在臺灣附近,產生連日豪雨並伴隨短時強降雨現象,冷熱交替明顯,也易有極端高溫出現。而東亞季風季建立時間因平均落在5月中旬,但臺灣鄰近環境不穩定,雖季風環流有機會造成豪雨,但不一定下在臺灣。
陳怡良表示,過去梅雨季統計,5、6月主要降雨區域落在中南部山區,而在秋冬枯水期的中南部,梅雨季就是主要的水資源來源。臺灣梅雨季降雨特徵,中部以北降雨開始較早,通常在5月上旬,南部普遍在5月中下旬或更晚,顯著降雨期則在5月後半或6月。
陳怡良坦言,梅雨季降雨情況不規律,臺灣梅雨季雨量年際變化大,觀察1951年至2024年臺灣梅雨季平地11站平均累積雨量發現,2012年雨量最多高達891.1毫米,而1980年雨量最少僅有193.4毫米,落差極大。
陳怡良說,今年5至7月中南部雨量預測爲正常偏少,但正常機率爲50%、偏少機率爲30%,目前水庫均是滿水的情況,認爲「今年水情很理想」,但仍強調,降雨雖多,不是有降雨就一定守得住,呼籲民衆還是要節約用水。
陳怡良說,目前赤道太平洋海溫已漸趨正常,預測將維持至夏季。依據過去類似的海契狀態分析結果顯示,5月中南部降雨有偏少的趨勢,但不同年份對臺灣的影響程度不同。檢視氣象署及各國數值模式預報資料,預測今年梅雨季各地平均氣溫以正常偏暖、雨量則以正常偏少的機率較大。
陳怡良坦言,近年來,梅雨季總雨量雖無明顯增加或減少,但降雨時間有更集中、短時強降雨事件頻率更高的現象,除更易造成災害,也增加預報的困難度。
陳怡良總結,針對未來3個月預估,聖嬰逐漸趨於正常、未來5至7月氣溫預測正常偏高、雨量預測正常偏少。
氣象署呼籲,各界應及早做好排水系統的疏濬與水土保持工作,尤其是對降雨承受能力較低的地區,更應加強防範,另外,梅雨鋒面常會伴隨雷雨發生,民衆也須防範雷擊及強陣風現象。
氣象署提醒,民衆要隨時注意氣象署所發佈的短、中、長期天氣預報,也可多利用生活氣象App、氣象署官網,以及天氣預報語音查詢電話瞭解最新氣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