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電》鴻海劉揚偉:未來工廠三位一體 AI無法完全取代技術人才

劉揚偉首先表示,此次主題演講主要分享鴻海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努力歷程,如何透過一連串思維與策略,走到今天的技術發展階段。他指出,鴻海約莫1年半前展開此專案發想,並在持續發想推進的過程中誕生新想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來工廠」概念。

劉揚偉提出「三位一體」的「未來工廠」架構,包括Omniverse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工廠、AI工廠、以及最終建立的實體工廠,認爲未來的工廠將不再只是一座實體工廠,而是由上述三個相互輔助的「工廠」所組成。

劉揚偉說明,Omniverse數位孿生工廠是在虛擬環境中建構的虛擬工廠,進行流程模擬、操作演練與優化,並蒐集數據。過去曾以爲有Omniverse數位孿生工廠就足夠,但模擬產生的數據若能與AI結合,就能進一步訓練出一套可應用於未來工廠的基礎模型。

因此,劉揚偉認爲還需要「AI工廠」,進一步將虛擬數據透過AI進行基礎模型的訓練,待優化到一定程度後,纔會建立實體工廠。因此,鴻海預期未來的工廠建構順序,將是「先虛擬、再AI、最後實體」,爲鴻海對於「未來工廠」的整體藍圖。

劉揚偉進一步分享真實應用案例。他指出,原先以爲生成式AI(GenAI)能全面取代技術人員,但很快發現並非事實。內部研究分析顯示,生成式AI雖能較人類更快速完成約80%任務,但超越此門檻後進度趨緩,而人類則能繼續提升。

因此,鴻海得到的結論,爲生成式AI可協助完成80%工作,但剩下真正高階的20%決策與優化,仍需仰賴具備專業技能的技術人員,劉揚偉認爲這對鴻海是個關鍵發現。而鴻海工廠規模龐大,有中央部門、也有遍佈全球的衆多事業羣,成爲另一項挑戰。

劉揚偉指出,鴻海的挑戰是如何建立一套能支援如此大規模的AI架構、且要讓模型具備自我演進能力。基於上述結論,鴻海推動AI與人力協同共創模式,建立企業級AI架構,由中央部門建立基礎模型,並透過全球各事業羣與工廠回饋實際數據,使模型持續進化與在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