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六大罷免結果與效應分析 民進黨別忘了該掌握什麼
▲人類民主史上最大的大罷免實驗在7月26日投票落幕,國民黨與民衆黨合作擊敗罷團啓動,民進黨助攻的罷免投票,以24(+1):0完勝。(圖/記者徐文彬攝)
●賴怡忠/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人類民主史上最大的大罷免實驗在7月26日投票落幕,國民黨與民衆黨合作擊敗罷團啓動,民進黨助攻的罷免投票,以24(+1):0完勝。相對於選前罷團遊行高人氣與踊躍的情緒,選後的現實無疑是極爲冷酷的。到底發生什麼事使得結果與原先預期差距甚大,相信這是罷團與不少民進黨支持者心中的疑問。
深入敵營內部打仗 本就不易獲勝
首先,這次罷免行動是在藍營佔優勢的本命區,因此這是罷團與民進黨深入對手營中打仗。本來就很不容易。在這二十四個選區中,有七個選區(賴士葆、洪孟楷、林德福、呂玉玲、黃健賓、林沛祥、鄭正鈐),民進黨在2024年立委選舉的得票還無法達到25%的罷免門檻。剩下的其他選區,如果要通過罷免門檻,民進黨在該區2024立委選舉得票就必須要能開出八成五以上。因此是個極高難度的任務。
在這次罷免投票中,有七區(王鴻薇、李彥秀、徐巧芯、葉元之、羅庭瑋、傅崐萁、鄭正鈐)同意罷免的票數還過了罷免門檻,可說是非常不容易的成果。
此外,知道是在對手本命區對決,先天屬於不利狀況,因此要能通過罷免不僅要能過罷免門檻,同時還要期待對手的投票意願降低。但這次罷免投票的投票率在五成六到五成七間,顯示藍營也有不少人出面投票,要能在該區罷免獲勝的機會就會變更低了。
國民黨狂催基本盤「藍白合有效果」 民進黨基盤實力未完全展現
此外,就各選區的票數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此次罷免投票上,國民黨的動員比民進黨成功。如果以此次同意罷免票除以2024年民進黨在該區立委得票,作爲罷團/民進黨動員力的依據,則平均來說此次罷團/民進黨的動員力平均達到85%,意即2024民進黨立委得票數在此次同意罷免上約開出了八成五(84.7%)。大家可能認爲這個動員力相當強,但看到國民黨的2024立委得票在此次不同意罷免開出了九成六(95.7%)的可畏數字,會發現罷團/民進黨的數字根本無法相比。
特別是這次罷免投票的平均投票率是57%,2024年立委選舉投票率是72%,在五成六投票率的區域開出與七成二投票率幾乎一樣的得票數甚至還更多,可以看到國民黨這次是怎樣在死命動員的,以及這次奇蹟到異常的動員效果。
此外,國民黨還在七個區域(張智倫、魯明哲、呂玉玲、邱若華、黃建賓、林沛祥、鄭正鈐)其不同意罷免票較2024年立委選舉得票數還高。除了魯明哲那一區外,其他出現成長都是受惠於藍白合(張智倫、呂玉玲、邱若華、鄭正鈐),或是與無黨籍合作(黃建賓、林沛祥)。如果再加上賴士葆幾近完拿百分百2024立委得票,可以發現藍白合、藍無合的確有效果。
由於民進黨立委得票在該區已經比國民黨立委當選人低,而開出的比例又低於該區的國民黨,對方還有藍白合以及藍無合,自然會使罷免成功變得更困難。
有人說國民黨視此爲政黨生死存亡之戰,因此全力動員,認爲掉了任何一區都不行,相對來說,民進黨支持者對於全面罷免的緊要性就沒有那麼急迫的認知。
我們無法知道是否民進黨支持者對於支持罷免的意願較低,但如果就個別區域來看,國民黨動員力除了在洪孟楷那一區「只有」76.7%外,其他區域都在81%以上。但罷團/民進黨就有五區低於75%(廖先翔、塗權吉、魯明哲、廖偉翔、丁學忠),在這五區中,塗權吉選區以及魯明哲選區的出票比例甚至低於七成,丁學忠選區則是剛好七成。而國民黨開票比率在這五區中最低也有八成五(廖先翔選區)。雖然票能否開出來的原因很多,但是從最後開出的數字來看,的確是國民黨動員力道明顯比罷團/民進黨高很多。
各種解釋大罷免失敗的理由似是而非 檢討應以民調爲基礎
大罷免大失敗後,各種檢討聲浪不斷。有人認爲國衆兩黨提出普發現金一萬元以及五天假視導致民衆出面投下不同意罷免票的原因,有人指責賴總統的團結四講、柯建銘總召的發言,是導致罷免失敗的主因。更有人提到賴總統執政不力,因此才導致大罷免的大失敗,意即這個投票是對賴總統執政的大否定。
當然也有藍營基層民代指出,基層民衆不認同普遍性罷免,也擔心罷免成功後會要跟着舉行另一次立委補選,導致該區會持續動盪三個月。因此是基於尋求安定的心態下投下不同意票。各種理由不一而足。
是否是普發現金一萬元以及五天假導致民衆投下不同意罷免票,最好是透過民調來確認其是否爲人民投不同意票的原因。賴總統團結四講有被國民黨抓到雜質說的語病而窮追猛打,柯建銘總召的發言也被國民黨局部放大,這可能對於激發國民黨危機感有起到動員效果,但無法解釋民進黨基盤爲什麼沒開出來。
至於說到這次罷免投票是全國民衆不希望民進黨一黨獨大,但如果看罷免投票前十天的臺灣民意基金會民調,民進黨支持度(36.5%)依然比國民黨(21.5%)加民衆黨(11.5%)的支持度高,基本就是輾壓。
而同單位同天發表有關罷免態度的民調,也可以發現不論是全國(39.0% VS. 44.1%),還是罷免區(36.9% VS. 44.7%),都呈現同意罷免低於不同意罷免的趨勢。
因此即便民調持續呈現不同意罷免普遍高於同意罷免,但對民進黨的支持還是高於對國民黨與民衆黨支持度的加總。由於同一份民調也對賴總統施政滿意度進行調查,發現賴總統滿意度爲42.9%,不滿意度爲44.5%。雖然不滿意度高於滿意度1.6%,但基本上更像是支持與不支持平分秋色的局面。如因此認爲此次大罷免失敗代表全國人民否定賴總統施政,這肯定是不對的。
前述的理由要嘛沒有民調爲基礎,多是個人經驗的對外延伸,或是隻能解釋部分原因,甚至有過度推論之嫌。特別是將罷免失敗視爲是對民進黨不支持,或是對賴總統施政的反對,這不僅與選前十天的民調不符,也忽視這次罷免是在藍營佔優勢選區的投票(此次大概是全國44%區域進行罷免投票),其結果受到該選區選民結構因素的影響更大,如果想以此推論這個結果反映了全國民意,可能會有以偏概全的問題。
因此最好還是迴歸民調,特別是罷免區的民調。雖然民調準不準是一回事,但起碼有個依據可以討論,而不會落入盍各言爾志的處境。
▼如果認爲此次大罷免失敗代表全國人民否定賴總統施政,這肯定是不對的。(圖/總統府提供)
展望2028 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各自隱憂
由於罷團/民進黨在罷免投票前的遊行集會氣勢如虹,因此在726早上許多人開始對罷免前景看好,但結果卻是全滅,這個落差不免使得不少人憂心喪志,甚至有人認爲2028一定是藍白合大勝利,臺灣要完蛋了。
但是大家忘了選前罷團的氣勢是如何讓國民黨如坐鍼氈,這次會狂催選票固然與朱立倫將其視爲黨主席保衛戰有關,但也代表罷團/民進黨選前的確帶出風潮威脅到國民黨,使其認爲國民黨立委真的有團滅危機。
此次也出現不少正藍軍與臺獨力量公開合作,甚至還迫使不少國民黨立委也要公開強調自己也是反共保臺。因此這個過程並不是虛妄一場。罷團/民進黨無須因爲罷免未成而忽視甚至是否定這個成果。
而分析此次二十四立委選區的罷免投票,國民黨與民進黨都各有隱憂與機會。基本上國民黨的隱憂就是民進黨的機會,反之亦然。
首先,在國民黨大力動員,藍白合,以及這次是在國民黨優勢選區的情況下,罷團/民進黨在兩(三)區的同意罷免票有高於其2024立委/市長得票的狀況(林德福、鄭正鈐、高虹安),相當難能可貴。
在這其中,罷團/民進黨在鄭正鈐選區的票數增加可以歸因於時代力量黨選票挹注同意罷免,而林德福那一區則是直接增加。因爲此次的投票率(56%)低於2024立委投票(平均72%),因此應該有不少不是傳統民進黨支持者的票有投同意罷免。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高虹安市長的罷免票上。其增加比例還高於鄭正鈐選區。因此這代表在這些區國民黨支持的選票有出現明顯鬆動,而這是民進黨可以進一步積極爭取的目標。
但是民進黨在桃園三區(牛煦庭、塗權吉、魯明哲),以及臺中廖偉翔、雲林丁學忠、臺東黃建賓這幾區,卻出現不同意票與同意票的差距,較2024立委選舉差距幅度擴大的現象。
在2024年立委選舉,民進黨候選人輸牛煦庭、塗權吉、魯明哲分別是一萬三千票、一千票、與七千票。但這次同意罷免輸給不同意罷免的票數卻擴大到兩萬票、三萬票、以及四萬票。
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臺中廖偉翔選區,差距從六千票擴大到兩萬三千票,丁學忠選區則是從2024年立委選舉輸三千票擴大到落後兩萬票。黃建賓選區更出現從2024年差兩千票,暴漲到差距一萬三千票的情形。
即便加上第三黨/無黨籍挹注國民黨的因素,依舊無法解釋塗權吉、魯明哲、廖偉翔、丁學忠票數差距的擴大。而黃建賓區域的差距大幅增加,不僅表示2024年的民進黨分裂至今沒有整合,這些無黨籍票源似乎是灌注到國民黨身上。
由於這些票數差距的擴大是在較低投票率(56% VS. 72%)時發生,無法以一般常理解釋。到底這是因爲動員問題導致差距擴大,還是基層出現被國民黨侵蝕的現象,民進黨對此需要正視,因爲會影響明年縣市長,以及三年後的總統與立委選舉。
▼大家忘了選前罷團的氣勢是如何讓國民黨如坐鍼氈,這次會狂催選票固然與朱立倫將其視爲黨主席保衛戰有關,但也代表罷團選前的確帶出風潮威脅到國民黨,使其認爲國民黨立委真的有團滅危機。(圖/民進黨提供)
國際媒體不少對大罷免先天不理解 後天也不用功分析
由於臺灣已經是世界兵家必爭的重中之重,因此這個大罷免投票也有不少國際媒體關注,但因爲大罷免是臺灣特別的憲法設計,對其他民主國家來說非常陌生。Recall這個字又類似「撤換」、「撤回」。例如汽車發動機出現瑕疵零件導致行車安全,母公司基於公共安全就會將其回收撤換,其用的字就是Recall。
因此對老外來說,好不容易選出了立委,但不是因爲他犯罪與嚴重瀆職而彈劾,而是對其作爲不同意就要撤換回收,好像換汽車瑕疵品零件一樣,給人感覺似乎不太尊重選舉結果。這是國外媒體對於罷免會往往投以狐疑眼光的理由。
如果以這是憲法給予臺灣選民的權利之說來辯護,並沒有緩解不少外媒認爲這與要爲選舉結果負責有矛盾的認知。對不少外媒來說,選舉結果有其神聖性,不僅過程是民主政治的正當性基礎,也要求選民要爲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因爲某些理由就能將其當成瑕疵品「回收」,豈不暗示選民將這個過程視爲兒戲嗎?
因此其中有不少外媒會傾向對發動罷免視爲是民粹政治操作。而如果政黨支持這個過程,這些人就更傾向認爲政黨是在操弄民粹,對國民黨所謂選輸翻桌的指控也更願意接受。
當然常駐在臺灣的外媒記者多知道爲什麼會出現罷免運動的緣由,不會輕易將罷團視爲不負責任的民粹主義者,也知道不能將民進黨與罷團等同,但對於不常駐在臺灣的外媒,往往不知道罷團與民進黨的差別,也只會將罷免投票視爲藍綠對抗(因爲這是他們唯一理解臺灣政治的框架,更細緻的區別對他們來說是太困難了),而這正是國民黨的定性。
外媒更多沒注意到這次罷免是發生在藍委選區,其選民結構本就是國民黨佔優勢,纔會不分青紅皁白將「大罷免」投票與全國性投票當成是一回事,自然會認爲這結果代表多數臺灣民衆不支持抗中保臺,或是賴清德政權不保等等腦袋不清楚的分析。這基本上就是懶惰不用功的結果。
大罷免是偏藍選區投票 失敗不代表臺灣整體要親中
一個基本事實要牢記的是,這是在泛藍佔優勢選區,針對是否要持續讓該藍委做下去的投票,沒有綠營候選人作爲對照組,更不知道誰是對手。因此該選區民衆對於該立委的個人觀感會是他/她是否同意罷免的關鍵。對於該立委的問政表現,有可能全國多數人多表不認同,但該選區民衆看得不一定是這些,更多與選民服務、個人情誼等有關。加上這本就是偏藍選區,罷免難度本就很高。
不同意罷免勝出不代表該區選民就是要選擇親中路線。六成五以上的臺灣認同不會因爲罷免投票結果而改變,歷次民調支持強化國防的態度也沒因爲罷免沒過關而改變,甚至在罷免過程中,諸多國民黨立委要拼命解釋自己不親中,即便有人認爲這是在騙票,但要解釋自己不親中的行爲本身,就表示親中是票房毒藥的事實。將在藍佔優勢區域的罷免失敗表示這是臺灣民衆支持親中路線,絕對是錯誤的。
雖然是大阪夏之陣的功敗垂成 但誰說下次不會成爲桶狹間呢?
而此次出現難能可貴的正藍軍與綠軍之互相對話與合作,反而看到「反共」是最大公約數的事實,這個發展連藍委都不能纓其鋒。
國民黨需要用到藍白合、藍無合,以及瘋狂動員以保住自己本就佔優勢區域的立委席次,我會說這次罷團向深藍區域的衝鋒突進,的確是有不少斬獲的。只是最後結構還是無法一次翻轉而功敗垂成。
如果我是國民黨主席,我不會因爲保住24席而興奮不已,反而會因爲對手幾乎重演織田信長在桶狹間會戰襲殺今川義元的戰鬥而驚駭異常(即便這次更像是真田幸村在大阪夏之陣對德川家康功敗垂成的強攻)。
而對於民進黨來說,這次罷免投票雖然沒有完成逆轉奇蹟,但是直取對手防守最嚴密的本陣,使對手落於戰略被動而被迫全力回防,再度證明是獲取整體勝選的重要參考。
國衆黨如何認知大罷免結果 決定之後的朝野氣氛
由於有國民黨黨工對外人提到國衆兩黨如果活過罷免潮, 之後對賴清德政府肯定會採取焦土政策(scorched earth),更絕對會十倍奉還。因此不少人對選後局勢頗爲悲觀,認爲賴政府會更難做事,國衆會將過去還沒拿出的更激進措施,讓賴政府實質跛鴨。
當然國衆黨可以這麼解釋,但是這隻會讓罷團更有理由堅持下去。而此次罷免選舉使各藍委選區出現民進黨以外的抗中政治力量。這都是過去沒看到的現象。
如果國衆黨之後決定要展開更親中與更弱臺的報復行動,罷團很可能會因此常態化,不因罷免失敗而消散。過去出現夠份量罷免後,往往多會讓該區立委在下次選舉落選的鐵律,也就可能會應驗在這屆的國衆兩黨立委身上。
當然國衆黨也可能因這次讓其嚇出冷汗罷免過程的教訓,而決定採取不同路線,願意理性監督好好討論開會,並將立院主導權重新抓回黨中央,而不是任由部分親中立委的胡亂支配,並以此向賴政府提出要求與展開對話,則氣氛可能會很不一樣。日後會怎麼走,要看國衆兩黨是如何看待這次罷免過程與結果。
▼如果國衆黨之後決定要展開更親中與更弱臺的報復行動,罷團很可能會因此常態化,不因罷免失敗而消散。(圖/翻攝自Facebook/羅廷瑋)
民進黨與罷團要先討論 如何面對823第二次罷免與公投
民進黨畢竟是執政黨,不論罷免有無通過,臺美關稅談判結果即將揭曉,以日前日本談判結果來看,如何緩解其衝擊將會是重要議題。
現在的當務之急除了處理臺美關稅談判議題外,是還有一波在823的罷免與公投,與罷團的關係也要注意。罷團固然有自主性,不受民進黨指揮,但民進黨基層不少人與罷團在此次互動密切,過程中也有不少民進黨基層民代積極投入協助,因此民進黨不存在與罷團保持距離的選項,因爲這會傷害民進黨的支持基礎。
有一說認爲罷免本就困難,726一戰證明這是難度很高,而且不容易取得藍委選區認同的戰鬥,持續糾結下去只會耗損民進黨能量,因此應清理戰場認賠殺出,不再糾纏於對方的戰場。這代表民進黨應該從823二罷的戰場退出。
但也有一說認爲不挺823二罷會造成與罷團關係的惡化,並進而傷害民進黨的基層支持,讓兩者變成互相分化而不是互相合作。也可能會因此將罷團此次開發出中華民國反共派推到外面。
這兩個考慮都有道理,端視民進黨如何選擇。但如果關係到與罷團的關係,大家必須認知到這次出現的罷團明星多屬自帶聲量的戰將,雖然是政治素人,但肯定是社媒領域的強人。她/他們不會因爲與民進黨關係疏遠而失去行動能量。因此不論民進黨的決定最後爲何,與罷團的良好溝通是形成前述決定的先決條件。
此外,823不僅有罷免投票,還有核三全國性公投要處理。即便要退出罷免戰場,但公投一役必須經營,因爲這會是全國性,不是侷限於泛藍區而已。其政治意涵更顯著。這一仗會很容易被認定是對民進黨的全國信任投票。
臺美關稅談判結果,國衆黨在反罷成功後的態度,對在823罷免與公投兩個議題的作爲,這都需要一起思考,不能單獨處理。
雖然罷免失敗後可能帶來更嚴重的朝野對立,但是賴政府的執政基盤並沒有因此被鬆動,反而是國民黨在本命區受到嚴重威脅而發動政黨保衛戰,導致花費諸多政治成本(國衆合、國無合)與物質資本,這對明年地方選舉與三年後立委選舉都會有衝擊。
民進黨展開自我檢討當然很必要,但與新結盟的朋友關係也需要保住,更不要被外面一堆國衆勝利後的言論噪音,而忘記自己擁有什麼,以及該掌握什麼。
▼民進黨不要被外面一堆國衆勝利後的言論噪音,而忘記自己擁有什麼,以及該掌握什麼。(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