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門發文推動“人工智能賦能醫藥全產業鏈” 多家AI醫療概念公司稱東風已至

財聯社4月24日訊(記者 盧阿峰 鄭炳巽)相關部門似乎想爲AI醫療當前火熱態勢再添一把柴。

今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衛健委、醫保局等七部門聯合發佈實施《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實施方案(2025—2030年)》(下稱《方案》),明確至2030年,我國醫藥工業將實現全鏈條數智化升級,推動產業效率、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全面提升。業內普遍認爲,這一綱領性文件或能破解行業“不敢轉、不會轉”痛點,將極大地提升醫藥工業的效率和降低長期使用成本,未來數據打通後將產生不少令人意料之外的效果。

多家從年初火爆至今的AI醫療概念類上市公司告訴財聯社記者,這一政策毋庸置疑是一場利好“東風”,對於自身業務的發展有很強的推動作用,也增強了未來的確定性。“我們期待相關具體政策落地之後對業務產生具體影響。”但也有AI醫療公司向記者提醒,“對行業而言,技術門檻將顯著提升——具備真實疾病建模能力和AI技術的企業將獲得先發優勢。短期看,標準制定與監管認可仍是關鍵挑戰。”

七部委:至2030實現醫藥全鏈條數智化升級

《方案》提出,到2027年,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取得重要進展,以數智技術驅動的醫藥全產業鏈競爭力和全生命週期質量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到2030年,規上醫藥工業企業基本實現數智化轉型全覆蓋,數智技術融合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醫藥工業全鏈條數據體系進一步完善,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生態體系進一步健全。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方案》不僅詳實,還以“硬指標”劃定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路徑:一是突破一批醫藥工業數智化關鍵技術,制修訂30項以上醫藥工業數智技術標準,在智能製藥設備、檢測儀器和製藥工業軟件等領域研發推廣100款以上高性能產品;二是打造100個以上醫藥工業數智技術應用典型場景,建成100個以上數智藥械工廠,建設50家以上具有引領性的數智化轉型卓越企業,推動打造5個醫藥數智化轉型卓越園區;三是建設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促進中心及分中心,建設10個以上醫藥大模型創新平臺、數智技術應用驗證與中試平臺,培育30家以上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卓越服務商。

在《方案》的最後,還有一份名爲《醫藥工業數智化轉型典型應用場景》的附件,其中根據醫藥工業數智化發展情況和企業實踐,結合技術創新和融合應用發展趨勢,總結了醫藥研發、醫藥生產、企業經營決策、醫藥質量安全保障、醫藥流通與追溯和醫藥合同研發生產服務在內的6個方面41個典型場景。

有業內專家對財聯社記者分析稱,醫藥工業幾乎是所有行業中信息化、智能化及AI應用比較落後的行業之一,算是個窪地。其中的原因是醫藥工業的強監管和保守的特性,另外醫藥產業中的公司對數智化信息化沒那麼重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數據在各個環節很難打通,導致信息化、數智化推廣比較難,更別提AI應用。

“這次七部門聯合推動全鏈條信息化、數智化,並尋求在此基礎上用AI賦能各個場景,這是巨大的進步,破解行業‘不敢轉、不會轉’痛點,將極大地提升醫藥工業的效率和降低長期使用成本,未來數據打通後將產生不少令人意料之外的效果,期待全行業共同努力,加快落地。”上述業內專家告訴財聯社。

但也有專家表示謹慎樂觀,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告訴財聯社記者,現階段AI醫療還沒有商業化上成功的案例,所以只能先繼續試點,“因爲商業化最終還是要依靠市場,現在還看不到有具備規模化商業的可能,但隨着在AI+醫療投入和應用推出,市場在借力政策的同時,將逐步尋找到商業化的方向。”

AI醫療概念公司:東風已來

從年初至今,AI醫療概念股藉助DeepSeek的東風,行情持續火熱。

個股層面,衛寧健康(300253.SZ)自2月發佈醫療大模型WiNGPT2.8後,單月漲幅達68.91%;創業慧康(300451.SZ)則通過與DeepSeek聯合打造啓真醫學大模型,在DRG/DIP政策紅利下,在2月實現41.13%的漲幅。此外,還有貝瑞基因(000710.SZ)、開立醫療(300633.SZ)、塞力醫療(603716.SH)、迪安診斷(300244.SZ)、金域醫學(603882.SH)等AI醫療概念,以及一些醫藥製藥、創新藥企業先後增加AI醫療概念接棒成爲相關熱門個股,股價先後躁動明顯。

那麼AI醫療相關概念公司怎麼看《方案》的出臺?

開立醫療相關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應用將爲整個醫療行業帶來深遠變革,將顯著提升全產業鏈的效率和創新力,也爲企業提供了寶貴的政策指引和戰略機遇。該政策與開立醫療“設備+AI”的戰略佈局高度契合,將加速推動國產高端醫療設備在技術攻堅、臨牀應用及全球化競爭中的突破。

對於未來的經營計劃,開立醫療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未來開立醫療將進一步加大對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的研發投入,不斷提升企業在覈心技術領域的競爭力。

港股AI醫療龍頭晶泰控股(02228.HK)孵化的希格生科方面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工信部政策的出臺也標誌着使用AI+類器官/器官芯片等新技術對傳統藥物研發模式替代將有可能重構全球藥物研發產業鏈。對行業而言,技術門檻將顯著提升——具備真實疾病建模能力和AI技術的企業將獲得先發優勢。短期看,標準制定與監管認可仍是關鍵挑戰。

希格生科創始人兼CEO張海生向財聯社記者透露,公司正在聯合北大、清華等頂尖科研院所以及監管機構共同推進類器官技術的標準化,以期爲全球藥物研發提供更精準、高效以及符合倫理的方案。

“《方案》的發佈,毋庸置疑是我們行業‘東風’。”塞力醫療告訴以投資身份致電的財聯社記者,公司近年來正在進行戰略轉型,剝離不良資產,並在上海重點投入AI創新技術,《方案》倡導的方向與公司的醫院SPD智慧精益管理業務等有較高的契合,可能提高公司產品的普及率和市場接受度。

塞力醫療還向投資者身份致電的財聯社記者強調,“我們年報還未公佈,2023H1SPD智慧精益管理業務收入是3.3億元,2024H1已經達到了4.1億元,增速可觀,未來公司會在維持既有IVD業務的同時,大力押注AI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