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鈸院士:人工智能已成爲推動醫藥健康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侯佳欣 王寧)“人工智能已成爲推動醫藥健康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近年來,人工智能在藥械設計中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的研發格局,爲藥械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核心動力。”
1月11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張鈸在2025第二屆全球健康產業創新大會上作主旨發言時表示,隨着技術的進步,人工智能將在醫療健康領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張鈸作主旨發言。主辦方圖
作爲中國人工智能主要奠基者,張鈸40歲後跨界走進這個“無人區”,也是首位人工智能領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如今已經89歲的他很早就關注到了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巨大潛力。
“在醫藥界有一個雙十定律:一款創新藥從啓動研發到上市,平均成本超過10億美元,研發時間超過10年。人工智能的出現,大幅縮短了這個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張鈸解釋,藥物靶點的發現和驗證、藥物分子的設計和優化、藥物分子的篩選等步驟,都能夠通過人工智能按下“加速鍵”。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醫療器械領域發揮的作用也日益凸顯,無論是改善診斷和治療精度,還是運行效率及個性化部署,都帶來了相當顯著的變化。”張鈸說,以手術機器人爲例,人工智能增強了機器人系統,包括外科醫生控制檯、牀旁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3部分。不僅如此,康復機器人中,人工智能驅動的個性化的康復方案也應運而生。
但我們也要看到,儘管技術路徑已經明確,但真正通過人工智能做出來的藥品還未出現,大多數還處於實驗階段。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數據雖多但質量參差;二是深層算法並不匹配所需版本。這也是這一領域仍需努力的方向。
此外,張鈸也指出了當前人工智能在醫療應用中存在的挑戰和機遇。他呼籲,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必須加強跨學科研究,建立更爲完善的倫理規範和法律框架,保證技術的安全性和公平性。“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安全、可信、可靠、可擴展的人工智能體系,這樣才能真正地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