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後人雲維權《無憂渡》?聊齋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
《無憂渡》自上線以來,憑藉其獨特的聊齋風格和精彩的劇情故事,迅速成爲觀衆熱議的焦點。然而,隨着該劇的熱播,蒲松齡的後人卻出來 “喊話” 討說法,認爲《無憂渡》借鑑了《聊齋志異》的諸多元素,卻未給蒲松齡署名致謝,揚言別讓年輕觀衆只知道聊齋妖怪,卻不知道這些故事背後站着一位叫蒲松齡的文學巨匠!!這一話題也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討論。
不可否認,《無憂渡》在創作上確實從《聊齋志異》中汲取了不少靈感。從整體風格來看,《無憂渡》承襲了《聊齋志異》的志怪美學,構建了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人妖共存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捉妖師宣夜與少女半夏曆經奇情懸案,勘破人性的愛恨情仇、善惡是非,這種奇幻與現實交織的世界觀設定,與《聊齋志異》如出一轍。從具體故事來看,“碧玉回春” 中舞姬爲求不老容顏而付出人格代價,與《聊齋志異》中《陸判》裡的人物爲追求美好事物而面臨困境的情節相似。此外,劇中諸如鏡妖、赤煉蛇、兔妖等奇妖異獸,也多以上古神話典籍《山海經》中記載的妖獸爲原型,而《聊齋志異》本身也常引用《山海經》中的元素,二者在奇幻元素的運用上一脈相承。
但《無憂渡》並非簡單地對《聊齋志異》進行模仿,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創新與昇華。古人智慧本應成爲創作富礦,《聊齋志異》作爲古典文學的經典,其豐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爲後世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無憂渡》巧妙地將這些經典元素與現代影視創作手法相結合,爲觀衆呈現了一個既熟悉又新鮮的奇幻世界。
從這個角度說,《無憂渡》反而是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對聊齋文化的一種弘揚與傳承。它讓更多的人重新關注到《聊齋志異》這部經典之作,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同時也爲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和範例。
按照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自然人的作品,其發表權、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爲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蒲松齡(1640-1715)逝世已逾三個世紀,其著作《聊齋志異》的著作財產權保護期已於1765年屆滿,因此任何人可依法自由使用該作品的表達形式,無需取得授權且無須支付報酬。蒲松齡後人的 “喊話” 雖帶有一定的調侃意味,但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過程中的一種別樣互動,讓古老的聊齋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彩,吸引着更多人去挖掘和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