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把拆遷款全給小叔,卻要我們給她養老,老公的話讓全家炸了鍋
婆婆把拆遷款全給小叔,卻要我們一家給她養老,老公一句話讓全家炸了鍋
“拆了房子,拆不掉人心;給了錢,給不出公道。”
我是蘇小琴,生在蘇北一個普通家庭,父母是工廠職工,家教嚴,做人講理。
我大學畢業後在市裡做文員,嫁給了同單位的周志強。
他人老實,話不多,但對我還算體貼。
我們有一個七歲的兒子,日子雖不富裕,但也算安穩。
婆婆李玉蘭是典型的“重男輕女”老思想,尤其偏愛小叔子周志勇。
周志勇沒啥本事,三十好幾了還在家啃老,婆婆卻總說:“志勇是個有福氣的孩子,將來能出息。”
去年,婆婆家那片老房子拆遷了,補償款一共八十萬。
我們一家三口擠在兩室一廳的出租屋裡,想着能分點錢改善生活,哪怕首付一套小房也好。
結果,婆婆一句話把我們打進了冰窖:“這錢我全給志勇了,他要成家立業,你們有工作,不缺房子。”
我當場愣住:“媽,志勇連工作都沒有,你把錢全給他,那我們呢?”
婆婆不耐煩地揮手:“你們年輕人能掙錢,我年紀大了,以後你們得給我養老。”
我氣得發抖,丈夫周志強卻低頭不語。
我知道,他夾在中間難做,但這事不是難做,是沒道理!
我忍了幾天,終於在一次家庭聚會上爆發了。
那天,婆婆叫我們一家和小叔子一起吃飯,說是“商量養老的事”。
飯桌上,她端着茶,笑眯眯地說:“我決定了,以後住你們家,小琴你細心,照顧我放心。”
我差點把筷子摔了:“媽,你把拆遷款全給志勇了,現在讓我們養老?這公平嗎?”
小叔子插話:“姐,你怎麼這麼計較?媽的錢她自己做主。”
我冷笑:“她做主可以,那養老也讓她自己做主吧。”
氣氛一下子僵住了,婆婆臉色鐵青:“你這是不孝!”
我正要回嘴,丈夫突然開口:“媽,你住我們家可以,但你得把養老的錢分一半給我們。”
全場炸鍋了。
婆婆拍桌子:“你這是逼我!我養你三十年,你現在跟我算賬?”
小叔子也跳起來:“哥,你變了!你是被小琴帶壞了!”
丈夫卻一字一句地說:“我不想變,但你們太過分了。小琴是我老婆,不是你們的提款機。”
我看着他,眼眶一下子溼了。
婆婆氣得摔門而去,小叔子也跟着走了。
幾天後,婆婆搬去了小叔子家。
沒過一個月,她就打電話來哭訴:“志勇整天打遊戲,不做飯不洗衣,我受不了了。”
我嘆了口氣:“媽,你不是說他有福氣嗎?那就享福吧。”
她沉默了許久,最後說:“我錯了,小琴,你能不能接我回來?”
我沒答應,而是讓丈夫去接她,並提出條件:養老可以,但她必須每月拿出兩千塊生活費。
婆婆最終妥協了,拆遷款雖然沒了,但她終於明白,養老不是嘴上說說,而是要有責任和公平。
如今,她住在我們家,雖然偶爾還會嘮叨,但再也不敢提“全家人的錢她說了算”。
這件事讓我明白: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誰都別想當“老佛爺”。
“親兄弟明算賬,婆媳之間講規矩。”
拆遷款不是孝順的籌碼,養老不是情感的綁架。
誰要是拿“養育之恩”當藉口,逼人無底線付出,那就是情理不通、道德淪喪!
做人不能太偏心,偏了親情,傷了人心,最後連自己都沒了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