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涉農抵押擔保難題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印發《關於加強金融服務農村改革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提出要緊扣特色農產品種養融資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差異化信貸政策,拓寬抵押擔保方式,創新鄉村“土特產”融資模式和專屬金融產品。專家表示,針對涉農主體抵押難、擔保難的融資瓶頸,拓寬抵質押物範圍,將有效提升涉農信貸成功率。
從銀行信貸角度看,小微企業、農戶等面臨融資難,主要集中在抵押物這個環節上,銀行爲壓降信貸風險,在進行信貸投放之前,不得不先考慮借款人是否有足夠的抵押物覆蓋信貸額度。然而,多數涉農小微企業、農戶輕資產特點比較明顯,沒有諸如房產、土地等價值較高的抵押物,在銀企需求錯位的情況下,亟需疏通信貸投放堵點,讓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三農”領域。
近年來,各地金融監管部門強化監管引領,改善金融服務“三農”質效。在湖北秭歸縣,對於種植戶存在的農業資信質量與信貸風險控制不匹配問題,當地銀行在柑橘種植產區開展整村授信,讓抵押物不足的種植戶不再爲缺少流動資金而發愁。在青海,銀行機構針對農牧區、農牧戶推出特色金融產品,加大對藏羊、犛牛、青稞等產業的金融供給,增強金融服務精準性。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廣畜禽活體、農業設施等抵押融資貸款。對此,銀行應結合縣域經濟特點,創新抵押物方式,以此更好匹配小微企業、農戶等經營主體融資需求。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義烏農商銀行董事長吳志良認爲,要從根本上破解小微企業缺乏抵押物難題,必須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中小銀行要從數據增信、場景適配等方面出發,構建多層次、多元化金融服務,爲小微企業提供高效的融資支持。比如,深挖數據價值,以交易流水等數據爲基礎創新金融服務,讓金融產品與融資需求高度契合。
擔保分擔也是壓降信貸風險的有效方式,有助於加速破解經營主體融資時缺少抵押物的難題。山東、江蘇、四川等多地金融機構與融資擔保公司聯動創新金融產品,通過政銀擔分險模式,破解小微企業、“三農”的融資難、擔保難等問題,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普惠性。在四川,眉山市眉州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強化與政銀企聯動,創新蜀擔快貸—產業貸、園區e貸等批量化產品,精準滴灌中小微企業、“三農”等經營主體的融資所需。
產業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銀行機構應針對縣域產業特點不斷深化創新金融服務,確保信貸資源高效、足額投放到鄉村產業。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張曉峰表示,隨着生態價值的逐步提升,金融機構還可探索利用生態資產爲“三農”領域開展授信,核心是將具有生態價值的生態資產轉化爲可抵押物,從而破解從事生態農業、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碳匯項目等經營主體的融資困境。此外,還可將涉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的信用延伸至小微企業,以訂單、應收賬款、倉單等作爲質押物替代傳統抵押物,降低金融機構授信風險,提升各類經營主體融資可得性。(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