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外貿取得新突破,中企開啓“全球價值創造時代”
作者|陳琛趙娟 黃偉東
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跨越43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同比實現5%的增長,中國外貿繼續發揮了全球經貿穩定器的作用。外貿的“量質齊升”,生動詮釋了中國製造業的厚積薄發,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運行的強勁韌性,更標誌着中國企業“全球價值創造時代”的開啓。
出口“量質齊升”機電產品“錨點”地位更加鞏固
2024年,中國貨物出口額25.4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1%,從8300餘種H.S.8位海關編碼產品的出口來看,有3600餘種產品的出口金額較2023年增長10%以上,相應產品出口金額合計佔比近45%。其中,以手術機器人、數控閉式模鍛機等爲代表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單價上漲了至少一倍。可見,中國的出口產品呈現出結構性“量質齊升”的態勢,中國出口的技術水平明顯提升。
2024年,機電產品以59.4%的出口金額佔比,貢獻了71.4%的出口金額增長。簡單分類後可以看出,以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爲代表的技術賦能型產品,出口金額分別實現了45.2%和18.7%的增長,且相應領域中超過一半的產品出口單價實現了上漲;以增材製造設備、機牀工具等爲代表的技術使能型產品,實現了32.8%和8.2%的同比增長;以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計算機、家電爲代表的終端消費型產品,實現了88.4%、11.2%和15.4%的同比增長。
產業鏈聯動拓展海外市場實現全球“價值創造”
得益於中國的規模優勢、體系優勢、場景優勢和產品優勢,中國在關鍵領域成長出了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化企業(比如比亞迪、寧德時代、三一重工、中信戴卡等)。同時,正在孕育一批面向全球市場的“價值創造者”(比如地平線、禾賽科技、韶音、九號、石頭科技等),它們從創立之初就面向全球市場,設計新產品,集成應用新技術。這些全球化的企業,依託中國強大的產業鏈優勢,帶動上下游企業聯動拓展海外市場,進而促進了外貿的縱深發展。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以美元計,中國2024年增長超10%的出口目的國主要有:巴西(22.0%)、越南(17.7%)、印度尼西亞(17.6%)、馬來西亞(16.1%)和泰國(13.6%)。從這些國家的海關數據看,2024年它們自身的進出口均實現正增長,部分實現兩位數的高速增長。由此可見,中國企業走出去,不僅與夥伴國有了更緊密的貿易聯繫,更在“互利共贏”的實踐中,帶動了當地產業鏈的成長壯大,推動了夥伴國自身貿易的快速發展,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價值創造”。
“人工智能”“綠色低碳”“精密製造”引領未來貿易新增長點
聯合國貿發組織發佈的《2024年貿易和發展報告》指出,新的增長浪潮將塑造出口發展潛力,包括以可再生能源爲代表的新能源、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通用生產工具和產品、以更廣泛的電動產品爲代表的新消費品等。在代表未來新增長點的領域裡,中國已經沉澱出一批優質的企業和極具競爭力的產品。
“人工智能+”。調研顯示,相較於對服裝箱包等傳統消費品的品牌認知,消費者對智能家電等產品更加註重功能體驗,從更大層面上,功能體驗決定了消費者的品牌認知以及購買意願。從2024年中國產品海外熱銷情況來看,智能掃拖機器人、分體式AI陪伴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家用3D智能打印設備等代表性產品的銷量均顯著上升。以掃拖機器人爲例,中國企業將激光雷達導航技術和相關算法,大規模應用在掃拖機器人領域,真正將掃拖機器人帶入了智能時代。又如,某消費電子產品生產企業通過智能工廠與供應鏈智能控制塔的創新,構建了支撐全球化的生產協作和價值創造體系。
“綠色低碳+”。2024年,中國新能源產業全面開花,在動力電池、光伏發電、儲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關鍵細分賽道,顯示出強勁的競爭力。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球首列氫能源智軌電車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開通,經過一年多的運行,中國軌道裝備企業提供的氫能智軌車輛很好地保護了當地生態並滿足了其發展綠色交通的需求。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和鋰電池企業着力開展全球產業鏈佈局,作爲鏈主帶動智能駕駛、鋰電智能裝備等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精密製造+”。近些年,中國在航空航天、醫療設備、汽車等精密製造領域的出口競爭力有了顯著提升。以醫療設備領域爲例,近些年中國醫療設備進步巨大,行業龍頭企業首創的全身臨牀超高場5T磁共振,是全球同時具備中國NMPA、美國FDA、歐盟CE認證的超高場磁共振設備,並計劃通過在海外新建生產基地,服務當地客戶,同步培育海外供應商體系並完善海外備件庫網絡。
2025年,儘管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嚴峻,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但我們堅信,中國作爲新能源的開發者、新技術的創新應用者、新消費品的供給者,外貿的韌性將進一步凸顯。在新技術加持下,中國將繼續向全球提供更多優質產品,更加高效、高速、高質分享“智能+”“綠色+”“精密+”的中國經驗,與合作伙伴一道,實現“雙贏”乃至“多贏”,在全球範圍內共同創造新的經濟社會價值,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和消費者福利提升。
作者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先進製造發展研究所所長陳琛,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先進製造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趙娟,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先進製造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黃偉東
編輯 鄧凌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