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擦邊式宣傳“教師Nature發文”,高校求名得取之有道

倫理的邊界並非黑白分明,是非之間總存在着灰色地帶。對於倫理方面的模糊行爲,網絡輿論發明了“擦邊”一詞——擦邊始於描述衣着暴露的低俗視頻內容,但擦邊現象在多個領域都普遍存在,宣傳實踐中的“翻車”,就是典型的擦邊式宣傳。這樣的宣傳手段,學界也無法避免。

據極目新聞報道,3月24日,一大學官微發佈題爲“我校體育學科教師在《Nature》雜誌正刊發表通訊文章”的推文,就引發外界質疑。原因在於,記者搜索該文,發現文章收錄於(Nature 638,13–14; 2025),全篇不到200個單詞,且與體育學科無關,主要發表對AI領域的看法,與其他三篇文章共同列於“讀者來信”下。

不少網友質疑該文存在水分,不能稱之爲“在《Nature》雜誌正刊發表通訊文章”。隨後,該校官微刪除了推文,26日中午,再次以同樣的內容發佈推文,標題刪除“文章”二字,正文刪去“零的突破”。

高校學術成果認定的程序嚴格,成果等級認定更爲嚴苛。就論文而言,並非發表在學術刊物上的內容都屬於論文。其中,插圖、書訊、學術會議資訊甚至卷首語,科研部門通常不會認定爲學術論文。這樣的碎片化“成果”,即便刊登在頂級學術期刊上也不屬於學術成果,這早已是基本的學術共識。

反觀涉事高校官微的推文,報道本校教師發表的“讀者來信”,這樣的宣傳並無不妥。但普通的宣傳之所以引發輿論爭議,在於小題大做,把“讀者來信”當作了“通訊文章”。其強調“正刊”,並上升到“零的突破”高度,這樣一番操作似乎是想把“豆腐乾”點石成金爲“學術成果”。原本可以實話實說的新聞事實,就這樣被異化成學術成果宣傳,如此“擦邊”怎麼可能不攪動輿論的神經?

學術成果是研究者智慧的結晶,如果一篇貨真價實的學術成果可以用區區200字表述,相信學術領域“卷”的程度將更爲嚴重。不恰當地拔高非學術成果的東西,這樣的低俗宣傳模式因爲模糊了學術成果的嚴肅定義,“擦”了學術成果的“邊”,自然容易招致批評。

每個人都有成名的渴望,高校也有一夜成名的夢想。自己的老師能在全球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個“豆腐乾”,當事人臉上有光,學校也能沾光,這樣的“小確幸”本可以偷着樂的。把“豆腐乾”當作巨大成就公開炫耀,這樣的擦邊式學術成果宣傳不但違背了宣傳倫理,也違背了學術倫理。

高校求名,取之有道。高校學術方面的聲譽依靠貨真價實的學術成果奠基,將一封“讀者來信”小題大做,難免給人急功近利的觀感。實際上,無論何種自我貼金,其實難以擡高身價,網絡輿論的發酵反而容易降低身份,實在得不償失。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劉海明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