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保時捷女銷冠被造黃謠,不容性別偏見毀人不倦

2月25日晚,青島保時捷中心2024年度銷冠牟倩文在微博發文稱,自己照片遭盜用並被惡意剪輯拼接成不雅視頻發在外網,說她“賣車就是陪睡”。她在文中稱,自己已報警立案,並曬出了警方的行政案件立案告知書。

據公開報道,牟倩文是青島保時捷中心連續兩年的銷售冠軍,2023年、2024年她連續兩年賣出了170輛保時捷汽車,此前也曾遭遇過網友對其業績的質疑。她本人也多次發視頻澄清,稱170輛的年銷量確實是真的,自己的客戶裡有六七成是女性,並沒有私下跟客戶出去吃飯的行爲。

被黃謠包圍的牟倩文並沒有做錯什麼,相反,恰恰是因爲她的工作太出色,成績太突出,兩年賣出了340輛保時捷,獲得“銷冠”的讚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有些人自己幹不好,還見不得別人幹得好,自卑讓他們心生嫉妒,嫉妒讓他們面目扭曲,他們就像螃蟹似的,總想把爬得最高的那隻拽下來,於是,抹黑、造謠就成了他們伸出來的利鉗。

職業刻板印象也在其中“推波助瀾”。銷售行業普遍被認爲門檻低,專業性不強,做銷售就得靠吃喝送禮、求人拉關係,而銷售員+女性,就更容易形成負面印象的疊加。在一些人的固有觀念裡,女性不喜歡車,更不懂車,他們想當然地認爲女銷冠取得成績“不合常理”,更願意將之歸因於所謂的“性別紅利”。

有研究者曾做過一個試驗,評價兩個同樣職務的高管(都是虛構的),一個是女性,一個是男性,在缺乏關於能力的明確信息時,多數參與者認爲男性高管更能幹。事實上,這種認知也是社會性的:一名女性取得成功時,很容易遭遇某種惡意,即便人們完全不認識她,也不知道她爲工作付出了什麼,但不妨礙他們對她作出負面評價。

牟倩文的遭遇並非個例。從職場到生活,許多優秀女性都曾被這種無端的惡意籠罩。一方面,有些人從小就被一些老掉牙的觀念“洗腦”了,女性的職場成功似乎會讓他們感到被冒犯。另一方面,網絡的匿名環境也讓一些人變得瘋狂,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宣泄在毫不相關的陌生人身上。再加上樂於“吃瓜”的幽暗人性,少數惡意言論很快就變成了鋪天蓋地的謠言,對他人名譽和心理造成極大傷害。

對此,牟倩文選擇了正面硬扛,直接報警向隱藏在網絡角落裡的作惡者宣戰;在直播裡,她分享自己的銷售經驗,講述自己是如何用心對待客戶,用專業知識爲客戶提供建議,並獲得客戶信任的。她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勇氣和實力是對抗謠言最好的武器。

當然,對抗黃謠不該是受害者一個人的戰鬥。網絡平臺必須對任何涉嫌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爲保持敏感,不給謠言生存的縫隙,不給惡意滋長的空間。一個正面案例是,這兩天,某營銷號故意在爆料一樁性侵案時,指名道姓,暴露受害者隱私,很快被平臺永久禁言。輿論也應該對受到黃謠騷擾的受害者給予更多的保護和支持,不能再讓受害者承受“一個巴掌拍不響”“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之類的心理壓力。

黃謠發生在網上,但土壤卻根植於人心。改變性別偏見,仍然是一個漫長且艱鉅的任務。教育層面應有意識地破除傳統性別定義,不要再以“男生玩汽車、女生過家家”“男生勇敢、女生溫柔”給孩子們貼標籤;也期待職場環境中,單位能有意識地糾偏以性別區別對待職工的態度,一視同仁地以能力和貢獻作爲評價標準。我們期待,職場女性們劈開的裂縫能透進更多改變的光。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馬青

編輯 汪垠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