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夾縫生存:關稅迴旋鏢下的閃轉騰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倪雨晴、實習生邵卓人 深圳報道

2009年,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寫下擲地有聲的文章《The Chance for a New World Order》(《建立新世界秩序的機會》)。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這位“老朋友”提筆探討,如何重塑國際秩序和新格局。

當時,距離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發佈第一代iPhone剛過去兩年,距離中國加入WTO過去了8年。蘋果和中國供應鏈的故事繼續深入,嶄新的全球協作正在拉開大幕。

彼時也有逆全球化的聲音,但是很快,伴隨新興經濟體崛起,商界的全球化新秩序建立起了新的網絡,經濟全球化續寫黃金時代。

蘋果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的典型國際化企業,它也曾在歷次貿易摩擦中沉浮和博弈,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一家公司興衰起伏的絕佳樣本。

時間來到2025年,這一次,美國向外射出的關稅利箭,卻似迴旋鏢,直接擊中蘋果、特斯拉等巨頭。

美東時間4月16日,蘋果股價下跌近4%,年初至今已下滑22%,目前的市值爲2.92萬億美元,回落到3萬億美元以下。

在4月10日,蘋果股價曾因政策調整獲得一定的喘息空間,一度大漲15.33%。但是關稅的不確定性下,蘋果仍面臨着“兩面夾擊”的挑戰。一方面,在關稅壁壘下,面向美國市場的手機和PC產業鏈成本都在提高,產能轉移卻存在困境;另一方面,在手機市場上,尤其是中國地區,蘋果面對着國產手機品牌的激烈競爭,終端需求若因關稅抑制,比拼將更加焦灼。

供應鏈動盪

蘋果上一輪成爲全球性熱議焦點,是因爲有一個人叫喬布斯,發明了一款手機叫蘋果。每一次iPhone的迭代,都在圈內圈外受到熱議,突破性的產品設計被學習和研究。

誰能料想,新一輪熱議蘋果對全球的重大影響,並不是談論它的產品,而是產業鏈當中的地位。關稅大棒下,蘋果的產業鏈佈局何去何從、如何閃轉騰挪,成爲眼下的核心議題。

舞臺上的鎂光燈,從聚焦創新轉向全球利益分工,恰如其分地映射了蘋果角色的轉換。從喬布斯產品經理的蘋果時代,到蘋果CEO庫克時代,全球化進入新階段。庫克固然要繼續帶領蘋果創新,但其關注焦點更加轉向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

庫克從蘋果供應鏈業務脫穎而出,如今回頭看其接班,酷似命運提前設定的一個隱喻。供應鏈時代的蘋果,時刻處於全球佈局分工的風口浪尖之上。

蘋果對供應鏈的管理向來要求極高,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在全球範圍內構建起一個龐大而高效的供應鏈網絡。

如今,隨着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對等關稅”政策,這一經年累月打造的供應鏈帝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與嚴峻考驗。

根據蘋果公佈的最新數據,目前蘋果全球主要的200家供應商中,超過80%在中國設有蘋果相關工廠。在過去5年內,蘋果在中國投資智能和綠色製造的資本支出達到200億美元。

中國的供應鏈體系,涵蓋了從原材料採購、零部件製造到整機組裝等完備的環節。對於蘋果而言,一臺iPhone所需的700餘個精密零部件中,90%依賴於中國及亞洲供應商。

這也意味着,包括手機、電腦、耳機在內,蘋果的硬件產品幾乎離不開中國的工廠。富士康、立訊精密、歌爾股份、藍思科技、長盈精密等等,已經成爲蘋果產業鏈上的重要企業。這些年來,中國企業名單還在增加,2024年蘋果公佈的供應鏈名單顯示,在中國部分,共新增了8家新供應商。

即使蘋果產業鏈在東南亞、印度等地有佈局,仍然高度依賴於中國企業的出海製造能力。

一位資深分析師向記者指出,中國仍然對蘋果至關重要,既是其最大的消費者市場,也是製造業的關鍵樞紐。

“離不開中國供應鏈”是業內的共識,去年至今,庫克已經四次到訪中國,和供應鏈互動。當前面對瞬息萬變的關稅政策,不論蘋果還是果鏈廠商,都在動態調整產線當中。

果鏈重構困境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蘋果具備將其產業鏈佈局到全球的獨特能力。它在中國和其他地區設廠,實現高性價比的規模化生產與本地化運營。在美國通過研發、設計與銷售深度耦合,和全球供應鏈共享共創最新技術,實現了跨國界、多層次的價值創造與利益分配。

正因爲如此,蘋果能夠在不同市場賺取收益,同時通過全球化配置,把風險分散與機會最大化,形成一個對所有參與方均有利的生態系統。

然而,一紙關稅試圖打破原有系統。不少業內人士指出,蘋果將會通過轉移供應鏈來降低負面影響,但是將生產和組裝業務遷至美國或其他地區,難以緩解關稅帶來的短期成本壓力。

Counterpoint的報告指出,中國目前爲美國生產的iPhone約佔80%的產量,其餘20%的供應來自印度。對於蘋果可能能採取的措施,Counterpoint表示,一方面,憑藉高於其他品牌的利潤率優勢,蘋果擁有消化部分關稅成本的靈活空間,但通脹加劇和消費情緒惡化仍可能導致需求疲軟。

另一方面,就是生產轉移至成本更低的區域,Counterpoint研究副總裁Neil Shah評論稱:“印度目前是最合理的選擇,巴西次之,但兩地產能提升都需要時間。蘋果和其他廠商已經進入一個難以預測的階段,我們根本無法預判一個月或一年後的關稅變化。”

談及將製造業轉回美國,多位製造業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部分終端產品,在美國生產的成本是國內的3-5倍,面對關稅和其他政策,我們會選擇提前在東南亞等其他區域全球化佈局,不僅成本高企,人才更是稀缺。

事實上,在2017年的一次採訪中,庫克曾解釋蘋果爲什麼投資中國製造,也提到了工程師人才的問題。“很多人以爲,蘋果來中國是爲了低成本勞動力。這個說法,早就過時了。” 庫克說,“中國早已不是’低價工廠’,真正吸引蘋果的是’技能密度’。蘋果的產品對精密製造的要求極高,尤其是模具技術。在美國,想開個模具工程師的會,可能湊不夠人。在中國能給你填滿幾個足球場。這不是人多,而是這種’深度技能‘,在中國是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存在。所以關鍵問題是有沒有足夠多、足夠專業、協同高效的產業工人。這就是爲什麼蘋果至今也沒把iPhone搬回美國。 ”

立訊精密董事長王來春在近日投資者電話會議中就談道:“各國爲自身利益而提出製造業迴流目標很正常,但美國是否具備相關條件是較大的考量,這不只是人才、人力及成本的問題,還涉及非常長的產業鏈構成。自動化程度比較高的,類似半導體、集成模組等,也許有可能迴流;但產業鏈條很長、需快速應變的消費電子產品製造迴流非常難。”

根據Wedbush測算,從亞洲轉移供應鏈至美國,費時又耗資巨大,若要將10%的供應鏈從亞洲移回美國,至少需耗費3年與300億美元,過程也將嚴重擾亂生產。

但是,製造業迴流,成爲了美國的國家意志。一位製造業人士向記者評論道:“關稅問題,實質上是對全球利益再分配的博弈。當美國推出所謂’對等關稅’政策,這一舉措或許意味着,在美國視角中,已觸及帕累托最優(指資源分配達到一種理想狀態)的邊界——在此之前,貿易各方尚能通過互惠互利實現’雙贏’或’多贏’;而一旦超過這一臨界點,就演變爲零和競爭。”

致命的關稅

關稅大棒之下,蘋果還在應對成本與需求的雙重困境。

關稅給電子消費品帶來的成本衝擊正在逐步顯現。Omdia智能手機行業首席分析師Toby Zhu表示,關稅對美國市場的真正影響會在第二季度末到下半年開始出現,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零售價格的上漲,幅度可能高達20%。

對於蘋果而言,高額關稅的衝擊更加嚴重。CFRA Research分析師Angelo Zino曾表示,關稅可能使蘋果的銷售成本激增500億美元。Wedbush估算,在美國本土組裝iPhone的成本將是目前價格的三倍多。摩根士丹利報告進一步指出,如果要完全承受關稅成本,蘋果可能面臨高達每年330億美元的損失。

雖然據央視網報道,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11日晚宣佈聯邦政府已同意對智能手機、電腦、芯片等電子產品免除所謂“對等關稅”。這則消息出來之後,有效遏制了市場的快速下跌,但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然難以消解市場的緊張情緒。

更爲嚴峻的是,電子製造業供應鏈的調整將會帶來長尾效應。Toby Zhu分析道,未來兩到三年,美國市場的產品成本都會遭遇較爲深遠的負面影響,因此美國市場更大幅度的下跌可能要到明年或者後年纔會開始。

另一方面,電子消費品的成本變化也將帶來需求側的劇烈變動。像智能手機這樣的終端設備本身具有較高的價格敏感性,對成本增長的預期可能會改變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Toby Zhu表示,基於美國市場上產品和物流成本的增長,消費者可能會在今年第二季度有提前備貨和購買行爲,這將給下半年蘋果的市場需求帶來比較大的挑戰。

此外,從關稅政策到真正的消費電子品的需求變化,雖然過程緩慢,但是影響範圍深遠。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陷入增長瓶頸的背景下,關稅政策帶來的影響將繼續延長未來兩到三年全球手機市場需求的低迷態勢。

這種情況下,多位行業專家向記者指出,“對等關稅”將會對新興市場的需求帶來進一步的影響。

在中國市場上,蘋果面臨更爲激烈的挑戰。目前蘋果依然全球排名第一,但是自去年以來,蘋果在中國市場持續承壓。受到華爲等國產手機品牌的強力競爭,蘋果2024年第四季度的市場份額下滑至17.1%。IDC預測,蘋果今年在中國的銷量將整體下降2%左右。

Canalys研究經理劉藝璇表示:“不斷升級的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爲2025年的智能手機廠商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在美國,蘋果、三星和聯想等廠商已經面臨本土需求疲軟,同時還要應對即將出臺的關稅可能帶來的運營成本上升壓力。爲此,蘋果在4月初提前出貨,將第二季度庫存前置,以緩解潛在的成本上升影響。”

同時,她還指出,雖然新一輪關稅的具體範圍和時間尚不明朗,但廠商普遍已經在爲零部件價格上漲和部分市場出口需求減弱做準備。爲降低風險,廠商及其供應鏈夥伴正加速推進多元化戰略,包括轉移生產基地、重新評估採購模式以及優化物流網絡。預計這些變化將在2025年持續衝擊行業盈利能力,並延長全球智能手機行業的規劃週期。

當關稅迴旋鏢刺破全球化的理想圖景,蘋果的困境實爲全球化科技企業的陣痛。在全球博弈與產業重構中,且看如何尋找到新的共識,重塑新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