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 蝦藻種原庫啓用 明年初釋蝦苗

耗時3年打造的「東港蝦藻類種原庫」2日落成啓用,專責保存白蝦、草蝦、泰國蝦等經濟蝦類,預計明年初釋出首批白蝦苗,讓臺灣蝦類產業鏈能穩定自給。(謝佳潾攝)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耗時3年打造的「東港蝦藻類種原庫」2日落成啓用,專責保存白蝦、草蝦、泰國蝦等經濟蝦類,且採完全隔離的養殖空間,有效杜絕外來病源入侵,預計明年初釋出首批白蝦苗,讓臺灣蝦類產業鏈能穩定自給。

位於水試所東港養殖研究中心的「東港蝦藻類種原庫」,昨在衆人見證下正式啓用,中心主任吳豐成指出,種原庫設計理念是強調整體生物安全防疫,將保存國內6至8種養殖經濟蝦類,以及作爲餌料的16至20種藻類,同時將蝦類保種、繁殖、育成與育種等4個階段,整合成一貫化的優良蝦類種原選育流程。

蝦類種原區採獨立艙間設計,從檢疫、育成、催熟、交配到孵化,每階段都設置完全隔離的養殖空間與路線,並配有專屬環控、進排水與維生系統,能有效杜絕外來病原入侵與交叉感染風險,爲珍貴蝦類種原打造最高品質的防護環境。

吳豐成說,雖然種原庫剛落成,但相關品種篩選與繁殖是同步進行,因此預計明年初將釋出首批白蝦苗給養殖業者;此外,品種是以溫度、鹽度爲篩選標準,以檢測蝦子在強降雨或寒流來時是否能耐得過,盼藉此補足國內蝦類產業缺乏的優質種原需求,將讓養殖戶不再擔心國外廠商不進口蝦苗,而是強化競爭力。

不少蝦農表示樂觀其成,屏東漁業青年聯誼會蝦類組長詹永聖指出,臺灣一直都有自己的蝦苗,但育種技術有落差,導致存活率過低,而今有政府資源挹注,希望透過保種與育種方式,帶來更多可能性,也許能有更好的換肉率、更高產能。

詹永聖說,目前國外蝦苗價格高出國內10至15倍,但因品質穩定、成長速度又快,所以多數養殖戶仍願意向國外買蝦苗,國內蝦苗要養半年纔有30克,而國外蝦苗3個月就有20克,不過一直仰賴國外進口也限制臺灣養殖發展的可能性,因此種原庫啓用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