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健康淨利潤增長136%,AI與養老能否強化獨立獲客能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佳英

8月20日,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股票簡稱“平安好醫生”,以下簡稱“平安健康”)發佈其2025年中期業績。業績報顯示,總營收錄得25億元,同比增長19.5%;歸母淨利潤1.34億元,同比增長136.8%,實現了自2024年扭虧爲盈後的持續盈利。在外界看來,這也是平安健康近幾年業績表現最佳。

平安健康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李鬥直接以“深化協同、強化優勢、健康增長”三個關鍵詞,概括了上半年整體經營表現。通過精細化運營保險客戶,推動醫療健康服務與保單權益精準匹配,平安健康在綜合金融客戶端(F端)及企業端(B端)企康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0.2%。

然而高增長亦伴隨隱憂,有觀點認爲,若高度依賴平安集團導流,自主獲客能力或仍存瓶頸。儘管平安健康強調目前F端用戶僅覆蓋集團金融客戶中的3500萬人,尚有廣闊空間待挖掘,但如何拓展多元支付方,仍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此外,財報顯示,在2025年上半年,平安健康收入養老業務同比增長263.9%。但也同樣面臨服務成本高、支付意願有限、標準化難度大等行業共性難題。

平安健康的高增長故事,要持續寫就,仍需回答多個問題。如何強化獨立獲客能力?養老業務高增長能否持續,如何破解行業性盈利難題?AI如何從“降本”走向“增收”,完成商業化蛻變?

業績雙增長的動能爲何?

在這份雙增長業績單的背後,深度協同平安集團與AI技術賦能帶來的降本增效,成爲不容忽視的推動力。

“我們更加精細化的運營保險客戶,讓醫療健康服務權益更加匹配客戶的保單,形成矩陣式服務體系。”在2025年8月20日舉行的業績發佈會上,李鬥對21世紀經濟報道等媒體表示。

這一策略已初步顯現在用戶數據上。據財報披露,2025年上半年,綜合金融客戶端(F端)及企業端(B端)企康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0.2%,平安健康整體付費用戶數同比增長35.1%;服務付費企業客戶數超3500家,B端付費用戶數超360萬人。

此外,服務流程的持續優化是推動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平安健康執行董事、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臧珞琦歸納出三大動力:AI賦能、集採降本與規模效應逐步釋放。

回顧發展歷程,平安好醫生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經歷多輪戰略迭代。初期以自建醫生團隊和高額補貼聚焦C端用戶,提供在線問診和健康管理等基礎服務;隨後進行業務調整,削減低毛利、弱協同板塊,深化“醫險結合”,並積極拓展企業客戶,推動B端健康管理業務快速成長。

那麼在戰略調整之後,B端與F端付費模式是否已成爲長期形態?

“我們的模式還是會員保險加醫療健康權益這樣的產品載體,讓醫療場景得益於保單售賣,隨着客戶續保加保,不斷豐富醫療服務權益。”李鬥在闡述當前商業模式時強調,還是回到與保險業務的深度融合。

儘管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但高度依賴平安集團導流如同一把雙刃劍——在帶來穩定客源的同時,也可能制約其獨立獲客能力的發展。市場上亦有聲音質疑,其收入結構對集團關聯客戶是否存在過度依賴,是否在支付方拓展方面遭遇瓶頸。

對此,平安健康方面展現出進一步挖掘現有客戶潛力的信心。“短期來講,我們會打造服務品質,更好地服務平安集團內部的一些保險客戶和企業。中長期的話,我們拭目以待,可以在服務能力不斷夯實的過程中,進一步向着打造中國醫健服務第一入口的目標。”李鬥透露,F端業務通過平安集團近2.45億個人金融客戶進行滲透,目前服務約3500萬人,仍有巨大挖掘空間。另據內部人士,企康業務和自主獲客能力已成爲公司高層關注的重點。

至於如何進一步拓展C端市場,能否擺脫依賴集團輸血的質疑,這一切仍有待時間給出答案。

高增長下的變現挑戰

而在2023年年報,中國平安宣佈對其原有的“綜合金融+醫療健康”戰略框架實施了戰略性升級,轉變爲“綜合金融+醫療養老”的全新戰略佈局。2024年上半年,平安健康首次在財報中把養老服務拆分爲與醫療服務、健康服務並列的獨立營收板塊對外披露。

結合平安健康招股說明書及年報數據顯示,平安健康2015年至2023年的淨虧損分別爲3.24億元、7.58億元、10.02億元、9.12億元、7.47億元、9.49億元、15.39億元、6.11億元、3.15億元。直至2024年,平安健康回到增長軌道,實現總收入48.1億元。其中,F端和B端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7.2%,居家養老業務同比增長413.5%。

與此同時,平安健康持續建設醫療健康與養老服務網絡。在2025年上半年,其進一步擴展到線、到店、到家、到企“四到”服務網絡覆蓋,建立37個科室約5萬名內外部醫生團隊,累計簽約超3200位專家醫生,合作超4000家醫院、近10.6萬家健康服務供應商、24萬家藥店、超百家養老護理機構。

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平安健康家庭醫生權益用戶數超3500萬,居家養老權益用戶數同比增長83%,服務覆蓋85個城市。

然而,在居家養老業務用戶數大幅增長的同時,行業普遍面臨的支付能力有限、服務成本高、標準不統一等深層挑戰依然存在。平安健康在快速擴張中同樣遭遇成長陣痛,尤其是如何在標準化服務與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之間實現平衡,也對企業運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財報中被反覆提及的“AI”,被寄予厚望。在2025年,平安健康推出全場景、全週期、全生態的“7+N+1”AI醫療產品矩陣,爲用戶提供專業健康諮詢、報告分析、複雜疾病MDT(多學科會診)輔助、個性化康復指導等服務。AI養老管家則協助提供居家養老服務,覆蓋多種養老場景。

不過,目前AI技術在其業務中仍以輔助角色爲主。這一方面與技術成熟度有關,另一方面也受用戶接受度制約。尤其是老年羣體對AI醫療的信任度有限,多數人仍更傾向於傳統醫患互動模式。

此外,不同AI應用的效果也存在差異。據平安健康資深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賀立權介紹,AI在諮詢問診中的準確率約98%,但在複雜疾病MDT輔助治療方案方面的準確率接近80%。

從運營數據來看,AI已在降本增效方面貢獻顯著。財報顯示,AI助力家醫客均服務成本同比下降約52%,助力業務中臺運營效率提升約50%等。賀立權亦透露:“AI日承載量可達400萬次,而且可以柔性增長。”

但平安健康主要依靠AI降低客均服務成本,而非直接創造收入,外部商業化嘗試仍處於初期階段。對此,賀立權表示,未來會深化醫險協同場景應用,同時攻堅複雜場景應用,幫助公司經營提升和商業模式創新。

長遠來看,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爲可持續的收入增長,仍是平安健康需要持續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