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更換管理層,“老十家”長盛基金能否撕掉“掉隊”標籤?

規模掉隊,這是長盛基金一直難以撕掉的標籤。

作爲“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之一,長盛基金錯失了先發優勢,這些年發展規模明顯掉隊。截至2023年9月末,其公募管理規模爲739億元,是“老十家”中唯一不到千億的機構,處於市場中游位置。

我國公募基金行業經過25年發展,管理規模實現了從0到28萬億元的跨越式發展,許多老牌和新銳基金公司迅速崛起,但規模掉隊、“長不大”的公募基金公司不在少數,這多與公司股權頻繁變更、管理團隊頻繁更迭、治理混亂、長期業績低迷、核心人才流失等因素相關。長盛基金也由於管理團隊頻繁更換、投研人才流失等諸多原因,錯過了行業大發展的時機,規模持續掉隊。

成立24年裡,長盛基金頻頻更換公司高層。僅2014年至今的十年,長盛基金換了5任董事長、4任總經理;今年3月,國元證券黨委委員、原董事會秘書胡甲出任長盛基金董事長並代行總經理職務;8月底,中金基金原副總經理湯琰出任長盛基金總經理,至此完成新一輪高管變陣。

長盛基金每次更換管理團隊,幾乎都進行一輪改革謀變,意圖提升規模和排名,雖各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始終未能擺脫“老十家”中墊底的尷尬地位。胡甲上任半年多以來,長盛基金規模在穩步提升,但接下來的擔子依舊不輕,公司持續掉隊多年,加上當下市場低迷,公募基金髮行遇冷,想要持續提升規模的壓力並不小;而旗下部分基金業績低迷,年內已有4只基金清盤,目前仍有多隻“迷你基金”也面臨清盤壓力,長盛基金進入了爬坡邁坎的關鍵時刻。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雖然資管行業產品高度同質化,行業馬太效應進一步提升,但長盛基金有很好的能力沉澱,管理水平和管理規模也會再上新臺階。”湯琰在上任之後表態。

頻繁變更高層,規模掉隊

“起了個大早,趕了晚集”。這是長盛基金髮展20多年的真實寫照。

長盛基金成立於1999年3月,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也是首批獲得全國社保基金管理資格的六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可謂“含着金鑰匙出生”。20多年來,長盛基金經歷了公募基金市場沉浮,有過短暫的輝煌,之後黯然掉隊。

在市場洗禮下,“老十家”公募基金公司表現不一,多數已成行業翹楚,南方基金和華夏基金規模破萬億元,博時基金、富國基金、嘉實基金、鵬華基金4家規模超8000億元,國泰基金和華安基金規模在5000億元之上,大成基金規模也超2000億元,長盛基金在同期公募中墊底,且距離越來越大。

公募基金公司掉隊,往往與股東方頻繁變更、高管動盪、激勵機制不夠靈活等因素相關。長盛基金亦如此,自1999年成立以來股權變更和高管變動不斷。2003年,經過股權轉讓後,國元證券持股49%,成爲長盛基金的第一大股東;2007年,長盛基金引入外資股東新加坡星展資產管理公司(2011年,該公司將股權轉讓給了新加坡星展銀行)持股33%,國元證券持股比例降至41%,仍爲第一大股東。

股權變更下,長盛基金管理層頻繁更迭。長盛基金成立時董事長爲王其華,出身於北方國際信託;國元證券入主後,長盛基金平均3年左右換一次帥。2004年,國元證券時任董事長鳳良志擔任長盛基金董事長;2007年,國元證券時任副總裁陳平接替鳳良志,3年後鳳良志又迴歸長盛基金擔任董事長;2014年,鳳良志因年齡原因離任,由國元證券原副總裁高新接任董事長。

這期間,長盛基金總經理人選也幾經更迭,經歷張佑君、蔣月勤、陳禮華、周兵4任總經理。其中,周兵是長盛基金髮展史上的關鍵人物,2011年出任總經理,2017年升任長盛基金董事長,林培富接棒總經理。

2017年至2020年,公募基金迎來發展大年,基金總規模在2017年突破10萬億元,2020年底突破20萬億元。不過,長盛基金再次錯過了發展良機,公司公募管理規模在2016年創下730億元的高點,但爆出旗下基金經理“老鼠倉”牟利事件,令其痛失養老金投管機構資格,公司管理規模此後持續縮水,到2020年末時只有455億元。

△ 長盛基金管理規模 來源:同花順

2021年6月,林培富離任,周兵重新擔任長盛基金總經理,之後原國元證券股份總會計師高民和出任董事長一職。

“長盛基金的增速相對落後並非是因爲實力下降,而是由於業務方向未能有效與市場的趨勢匹配。過去幾年,以保險、銀行爲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對債券的配置需求猛增,而長盛基金未能有效抓住這一機遇。”重回管理一線後,周兵在2021年分析公司掉隊原因。

當時,公募基金行業迎來大發展時代,長盛基金新一屆管理團隊深深感受到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希望在未來五年實現規模和排名的突破性提升,“把失去的時間追回來”。未來五年,長盛基金的目標是以超越行業的年化增速發展,力爭躋身公募基金的第二梯隊。

爲此,長盛基金制定了兩個階段發展規劃:第一階段是2021年至2023年,長盛基金將補上固收類業務短板,完善其對權益基金的側翼保障功能,爭取實現行業地位與排名的恢復性提升;第二階段是2024年至2025年,長盛基金將堅持股債均衡發展,並以權益類基金爲突破口實現全面超越,力爭完成五年計劃目標。

2021年,公募基金規模高歌猛進,突破25萬億元。這一年,長盛基金的公募管理規模較2020年末增長約100億元至551.43億元,但排名卻從66名掉到76名;到2022年末,其公募管理規模增長至634.95億元,排名升至69名。

只不過,周兵沒能帶領長盛基金完成5年規劃,便離職了。2023年3月,高民和與周兵同時離職,胡甲出任長盛基金新一任董事長,並代任總經理職務。9月,湯琰出任長盛基金總經理。

業內人士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長盛基金股東方多次變更,對公司整體戰略和發展節奏會帶來一定影響,國元證券入主後,仍頻繁更換高管團隊,投研團隊核心人才流失不少,錯過了很多行業發展機遇;相比其他老牌公募基金公司,長盛基金缺少明星基金經理和明星產品,而在公募大發展時代,打造明星基金經理,推出各類“爆款基金”,是做大規模的主要方式,長盛基金同樣錯失了這輪做大規模的時機,多重因素下導致發展持續掉隊。

部分產品業績低迷,“迷你基金”之憂何解?

多數基金公司掉隊,還與長期投資業績表現平平有關。

長盛基金曾在業內創下不錯的成績。2012年3月,長盛基金推出國內首隻TMT主題基金——長盛電子信息產業基金,新基金募集規模爲4.37億元。雖然滬深300指數在2013年下跌7.65%,但長盛電子信息產業卻以74.26%的收益率,躋身全市場混合型基金第二名,時任基金經理王克玉一戰成名;長盛基金也被業內稱爲“TMT基金公司”。

在晨星(中國)新一期基金中長期業績排行榜上,截至2023年9月28日,長盛基金旗下多隻基金產品入圍同類前十,其中長盛基金首席投資官王寧管理的長盛量化紅利、長盛成長價值A、長盛航天海工均在不同時間維度業績排名中,躋身同類TOP10。

不過,這也難掩長盛基金部分產品長期低迷的現實。其中,最爲典型的是長盛國企改革混合基金,該基金成立於2015年6月4日,至今經歷了吳博文、田間、喬培濤和代毅四位基金經理。截至10月31日,長盛國企改革混合基金淨值爲0.0322,成立以來回報-67.80%。投資者也在用腳投票,該基金成立時的募集規模達32.52億元,目前僅剩3.59億元。

此外,目前長盛基金旗下的長盛中小盤精選混合、長盛景氣優選混合、長盛同智優勢混合(LOF)、長盛優勢企業精選混合等10多隻權益產品單位淨值不足1元。其中,長盛中小盤精選基金自2015年成立以來,取得-40.47%的收益,目前已淪爲“迷你基金”,目前規模僅爲1300萬元,面臨清盤壓力。

由於今年市場行情震盪,投資者信心不足,全市場清盤基金現象較爲明顯。截至10月底,清盤基金在7只以上的公募基金公司有7家,長盛基金年內已有4只基金產品清盤,其中長盛均衡回報即便跑出超額收益,但成立僅8個月後就清盤。

興業證券認爲,基金清盤制度對行業的健康發展好處頗多。首先,基金清盤有利於保護投資者利益,幫助投資者規避費率高企的小規模基金以及運營不善的基金公司。其次,清盤機制常態化有助於基金公司將資源集中到優質產品的運營中,推進基金公司高質量發展。最後,基金清盤機制清理了無法適應投資者需求、經濟形勢變化或政策監管要求的產品,維護了行業生態健康。

目前,長盛基金還有多隻基金產品面臨清盤壓力。對此,長盛基金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公司會根據目前監管要求,按照具體產品基金合同的相關規定,發揮管理人投研優勢,審慎研判市場趨勢挖掘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從而力爭爲投資者創造投資回報。

爬坡邁坎的關鍵時刻,如何協同股東方做大規模?

顯然,長盛基金新管理團隊面臨的考驗不少,一場新改革也隨之到來。

胡甲是有20多年經驗的券業“老兵”,其於2001年加入國元證券,從一線營業部做起,從事最多的崗位與經紀業務、財富管理有關,一路升任,曾擔任國元證券總裁助理兼總裁辦公室主任、董事會秘書、執行委員會委員。

與胡甲搭檔的是基金老將湯琰,其有15年以上的公募基金從業和管理經驗,曾任中金基金副總經理,華安基金高級區域經理、零售業務總部副總監,中國工商銀行深圳分行高級理財經理等職務。

這次更換管理團隊,也體現了國元證券加強與長盛基金業務協同的意圖。今年5月,國元證券黨委副書記、執委會副主任委員胡偉一行到長盛基金調研考察時指出,財富管理板塊是國元證券的兩大核心業務之一,做大做強長盛基金是國元證券的戰略選擇,在長盛基金處於爬坡邁坎的關鍵時刻,國元證券作爲責任股東,一定會全力支持長盛發展。

長盛基金方面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今年以來,長盛基金圍繞“發揮固收能力優勢、大力發展機構業務、拓寬互聯網代銷渠道、加強同股東的業務協同、深耕安徽市場”的經營思路,夯實投研實力,強化深度研究與投研互動,進一步鞏固業務基礎,公募管理規模得到了提升。

“國元證券作爲責任股東,在全力支持長盛基金的發展。長盛基金與國元證券相關業務板塊更好地發揮了業務協同的效應,一道組成聯合艦隊,在財富管理領域協同發展,共同促進。”長盛基金稱。

如何持續做大規模,是長盛基金新管理層始終繞不開的問題。

截至2023年9月末,長盛基金公募管理規模739.84億元,固收類(債券類、貨幣類)產品規模合計625.07億元,佔總規模的比例超過八成,逐漸補上固收類業務短板。

據海通證券《基金公司權益及固定收益類資產分類評分排行榜》,截至三季度,長盛基金近一年、近兩年、近三年固定收益類資產業績標準分皆排名同業第3;長盛基金旗下11只固收基金(A/B/C/D/E類分開計算)近1年業績均位居同類前1/4陣營。

長盛基金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以長盛業績優異的固收產品爲抓手做大規模,一是拓展機構客戶和產業客戶的理財配置,二是通過互聯網三方渠道向普通投資者銷售,三是積極挖掘安徽等地的市場資源,發揮國元證券網點渠道優勢開發當地機構客戶和產業客戶。

相比之下,長盛基金在權益類基金(主要含股票型及混合型兩類)的佈局相對薄弱。截至2023年9月末,長盛基金旗下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規模分別爲15.23億元和99.35億元。而權益類基金投資也是公募基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及市場地位的主要體現。

長盛基金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權益產品方面,公司強化深度研究驅動投資,投資與研究並駕齊驅爲投資者帶來可持續的優良回報。繼續發揮長盛成長價值、長盛量化紅利、長盛電子信息產業等傳統的經典產品的優勢,並做好新產品的規劃佈局,準備未來權益市場的機會。

作爲老牌基金公司,長盛基金這些年培養了不少優秀基金經理,但也流失了不少核心人才,今年也已有多位基金經理離職。胡偉在調研時指出,長盛基金要堅持以人爲本,人才建設要立足內部培養爲主,擇機引進外部高端人才;強化市場化的機制和導向。

長盛基金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公司注重投研團隊的人才建設,堅持“德能勤績兼備、內培外引共舉”的人才理念,持續優化人才隊伍,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已建立起“老將”擔當,“中生代”接力傳承,“新生代”蓬勃升起的投資基金經理人才梯隊;公司不斷完善激勵機制,不斷提高團隊的穩定性和市場吸引力。

撰文丨黃嘉祥

編輯丨魏瓊

版式丨陳溪清

行業寒冬?10萬億大行再現單季度“縮表”!

時隔近6年茅臺提價20%,明年或多掙50億!

轉載|商務合作

後臺留言或加微信:vincy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