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回暖”要來了?中央氣象臺解讀

今日,“壞回暖來了”詞條登上熱搜。有氣象博主擔心,此次升溫幅度太大,人體需要適應,這股暖意還可能會“誘騙”植物生長。

對此,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告訴記者,這次回暖是冬春之交的一次正常過程,“(升溫)可以說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好事,其實談不上有什麼不利的影響。”至於後期的強冷空氣降溫,他解釋,這也是正常天氣過程,公衆只需多關注預報及時增減衣物即可,對農業也沒有太多負面影響。

關注一:此次回暖情況如何?

大回暖將持續至3月初,雲南等地局地最高氣溫將超30℃

近期受冷空氣活動和降雨影響,中東部地區氣溫低迷。不過,隨着高空暖脊逐漸東移,低空南風加強北推,一直到3月初,我國大部將陸續迎來一輪大回暖。

中央氣象臺預計,從今天起,中東部地區將開啓升溫模式,自北向南大幅回暖,大部地區日最高氣溫將上升6至10℃,部分地區可上升10℃以上。

張濤介紹,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回暖步調不一,北方將率先達到峰值,南方稍晚幾天。“北方的氣溫峰值將出現在2月28日至3月1日。南方氣溫將在3月1日、2日,廣東會更晚一些,長江流域更早一些。”張濤介紹。

此次回暖中,氣溫最高的地方出現在雲南南部、廣西西南部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能超30℃,廣東等地可能達到28-29℃。華南地區、江南地區局地最高氣溫也可能升至27-28℃以上;再往北,黃淮地區最高氣溫能達16-17℃,華北平原的最高氣溫將升至15-16℃左右。

以北京爲例,今起至28日氣溫一路走高。北京市氣象臺預計,28日北京的最高氣溫將達到16℃,爲今年以來最高氣溫,暖意融融。

關注二:此次回暖是否異常?

遠遠稱不上異常,冬春之交氣溫起伏本就比較劇烈

中央氣象臺預計,2月底之前,冷空氣勢力弱,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顯著偏高。這是否是一次異常的回暖?

“不至於到異常,冬春之交本來就是氣溫起伏比較劇烈的階段,冷空氣一來,氣溫就快速下降,冷空氣不來,氣溫又快速回升。”張濤告訴記者。

和歷史數據相對比,此次預計華南地區的最高氣溫能進入歷史同期前10,江南地區也差不多。而黃淮、華北平原北部的最高氣溫和歷史同期極端最高氣溫相比,就差得多了,遠遠稱不上異常。

關注三:大暖之後接大寒,這是不是“倒春寒”?

大回暖後預計將有一次寒潮天氣,但不能被稱爲倒春寒

需要注意的是,3月1日至3日,有一股強冷空氣來臨,此次回暖過程將被“截斷”。

“此時,由於前期的回溫,導致基礎氣溫比較高,降溫幅度顯著,這次冷空氣活動可能會達到寒潮的級別。”張濤告訴記者。根據預報,3月1日至3日,中東部地區氣溫將下降6-10℃,局部降溫12-14℃,最低氣溫0℃南壓至淮河附近。

從時間進程來看,3月1日開始,冷空氣自北向南快速南下影響我國大部,冷勢力將一直南下至華南地區。3月1日、2日,冷空氣主要影響江南以北的區域;3月2日至3日,冷空氣的步伐抵達江南到華南地區。

但這樣的降溫還不能被稱爲倒春寒。“倒春寒”一般指的是進入春季一段時間後、尤其是指春季中後期持續一段時間的偏冷現象,“3月初纔剛剛邁入春季,這次冷空氣也是很正常的一次短期冷空氣影響,還稱不上倒春寒。”張濤說。

關注四:這是一次“壞回暖”嗎,厚衣服還收不收?

近期回暖、寒潮都是正常天氣過程,對人體的影響沒那麼大

冬春之交,回暖不是件好事嗎?有氣象博主擔心,此次升溫幅度太大,人體需要適應。而且,這股暖意還可能會“誘騙”植物生長。回暖後又緊接着來了一股強冷空氣,氣溫的來回“折騰”對植物和人體的健康都有不利影響。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這次的回暖雖然會將氣溫拉至偏暖狀態,但也不是“驟暖”。張濤分析,大部分地方是氣溫連升三四天、每天升2-3℃,“(回暖)這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好事,其實談不上有什麼不利的影響。”

至於隨後的降溫天氣,冬春之交氣溫起伏屬正常現象,人們根據預報適當增減衣物即可。他提醒,目前厚衣服還不建議收起來,3月1日至3日的強冷空氣會把氣溫拉低到升溫之前的水平,前期的暖意將被消耗殆盡。

關注五:近期的天氣變化對農業有何影響?

大部農區將逐漸回暖,利於越冬作物苗情轉化和華南早稻育秧

中央氣象臺預計,從未來10天整體情況來看,中東部大部地區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至2℃,利於北方冬小麥萌動返青、南方油麥生長髮育和華南早稻播種育秧。

況且,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因素不只有氣溫,還有降水等條件。未來10天,預計華北西部和南部、黃淮降水量有10至30毫米,利於麥田增墒和冬小麥生長;江淮、江漢、江南等地部分地區降水量有40至70毫米,局部80至100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4成至2倍,利於增加庫塘蓄水,但多陰雨天氣和較強降水將造成部分低窪農田溼漬害和喜溼性病害風險較高,不利於油菜抽薹開花、蔬菜和經濟林果等生長。華南東南部、雲南南部未來10天降水增多,利於緩和旱情和早稻播種育秧。

中央氣象臺提醒,北方冬麥區需要根據天氣變化以及苗情、墒情加強麥田分類管理,促進苗情轉化升級。長江中下游地區要做好蓄水儲水,降水偏多地區及時清溝理渠,防止溼漬害發生;油麥產區根據苗情科學施肥,促進作物生長髮育。

華南早稻產區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利用“冷尾暖頭”適時開展早稻育秧工作,已播地區加強秧苗管理。西南地區需做好水源調度工作,確保夏收糧油作物生產用水和春播用水需求。此外,農作物病蟲害將逐漸進入高發期,各地要做好病蟲害監測及防治工作。

新京報記者 王景曦

編輯 張磊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