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隆:打造臺灣「金融盾」
彭博新聞專訪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他表示,金管會正積極發展資產管理業務,計劃在「矽盾」之外,打造「金融盾」,其中關鍵的一環是,壽險業者委託國內投信代操的新模式,希望藉此提升臺灣投信業的國際影響力。
彭金隆說,金管會將鼓勵金控公司將部分壽險資金與人力轉移到本地的投信公司,由他們操盤。資金轉移的部分初步上看一兆元。目前整體壽險業擁有逾卅五兆元資產。
彭金隆去年上任後推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計劃,他認爲當臺灣跟國際連結愈完整,地緣政治的衝擊可以愈少。金管會統計,臺灣現階段資產管理規模爲卅四點四兆元,金管會目標在六年內增加至約六十兆元。
據瞭解,國內金控中,金管會屬意出來打頭陣的是國泰金控、富邦金控,國泰、富邦金旗下有兩大壽險公司,而投信子公司市佔率也名列前茅,金管會希望透過這兩家金控旗下壽險與投信的協助,能很快交出「金融盾」代表作。
以國壽爲例,國壽握有龐大資金,光在復委託業務的下單,就爲國泰證券帶來可觀商機,若部分壽險資金轉由國泰投信操盤,對國泰金而言,將可發揮子公司互相合作的集體戰力,對金控繼續壯大也有幫助。
彭金隆受訪時說,「有人說臺灣有矽盾,我也希望未來臺灣有金融盾」,「我們做得愈好,就可降低地緣政治的風險。」他指出,臺灣的地緣政治風險從一九四九年就已存在,卻未阻礙臺灣成爲全球半導體生產製造的重鎮。近年來臺灣更受惠於AI熱潮,供應鏈備受國際重視,帶動股市頻創新高,放大資本市場規模,也帶動民間的財富效果,有利於資產管理中心的發展。
彭金隆指出,目前壽險業者內部各自擁有專業的投資團隊,部分又委由外商團隊管理。未來若壽險的資金與人才一同帶到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就可以服務全市場,而不只是爲壽險服務。壽險業資金的注入,也可以壯大投信業者的規模,有一定的規模以後,就能提升在區域內的能見度。
他說,「我們在打基礎,因爲只有你規模擴大了,人才才能留下來」,「人才回來了,資產才能留得下來」。
對於ETF等金融商品的更加多元化,彭金隆說,金管會並沒有排除開放的可能性,也沒有非得禁止不可,「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會去考慮什麼,我們也沒有在怕,我們不冒進,但也不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