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彭金隆接受彭博專訪 要打造臺灣「金融盾」

彭博新聞專訪臺灣金管會主委彭金隆,他表示,金管會正積極發展資產管理業務,計劃在「矽盾」之外,打造「金融盾」,其中關鍵的一環是,壽險業委託本地投信代操的新模式,希望以之提升臺灣投信業的國際影響力。

彭金隆去年上任後推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計劃,他相信,當臺灣跟國際連結愈完整,地緣政治的衝擊可以愈少。根據金管會統計,臺灣現階段資產管理規模爲34.4兆元臺幣,金管會目標在六年的期間內增加至約60兆元臺幣。

他表示,金管會將鼓勵金控公司將部分壽險資金與人力轉移到本地的投信公司,由他們操盤。資金轉移的部份初步上看1兆元臺幣。目前整體壽險業擁有逾35兆元臺幣資產。

如同臺灣數十年前開始打造半導體產業,開創出現在臺積電爲全球龍頭的地位,整個半導體供應鏈被視爲保護臺灣的「矽盾」,政府亦有意善用臺灣龐大的民間財富,打造出「金融盾」。

彭金隆說,「有人說臺灣有矽盾,我也希望未來臺灣有金融盾」,「我們做得越好,就可以降低地緣政治的風險。」他提到,臺灣的地緣政治風險從1949年就已存在,卻未阻礙臺灣成爲全球半導體生產製造的重鎮。近年來臺灣更受惠於人工智慧(AI)熱潮,供應鏈備受國際重視,帶動股市頻創新高,放大資本市場規模,也帶動民間的財富效果,有利於資產管理中心的發展。

關於委託投信代操,已有壽險業者正在規劃。知情人士向彭博表示,國泰金控旗下的國泰人壽已計劃於數年內,將更多資產交由集團內的投信公司管理,投資研究部門的員工也將轉移至投信。國泰金控未立即回覆彭博迴應請求。

彭金隆指出,目前壽險業者內部各自擁有專業的投資團隊,部份又委由外商團隊管理。未來若壽險的資金與人才一同帶到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就可以服務全市場,而不只是爲壽險服務。壽險業資金的注入,也可以壯大投信業者的規模,有一定的規模以後,就能提升在區域內的能見度。

他強調,「我們在打基礎,因爲只有你規模擴大了,人才才能留下來」,「人才回來了,資產才能留得下來」。

對於ETF等金融商品的更加多元化,彭金隆說,金管會並沒有排除開放的可能性,也沒有非得要禁止不可,「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會去考慮什麼,我們也沒有在怕,我們不冒進,但也不落後」。他表示,金管會與業者保持着密切溝通,會了解市場需求。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 記者潘俊宏/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