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死亡珊瑚碎屑」活化 產官學聯手3D列印生態礁
以廢棄砂砱轉換爲3D列印循環生態礁和座椅。(許逸民攝)
以廢棄砂砱轉換爲3D列印循環生態礁,並實際於澎湖2處海域完成共6組不同造型礁體投放試驗,目前礁體已接上週邊珊瑚斷肢,後續正針對水下環境適應、生物適應性等進行觀測。(博藤海洋生技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成大劉舜仁教授實驗室團隊、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樂土公司、和博藤海洋生技公司等產官學,在海洋委員會支持下,今(1)日攜手發表,歷經一年研究與測試,成功將大量存在於澎湖的「砂砱」(死亡珊瑚碎屑),透過低碳「循環漿體技術」轉化爲專屬 3D 列印配方應用成果發表。
這項突破不僅迴應砂砱淤積對潮間帶生態的威脅困境,更讓在地資源轉化爲修復海洋、建構空間與發展水族應用的媒介,展現臺灣在「淨零減碳」與「循環經濟」全球議題下的實踐力與創新潛能。
這產官學團隊指出,此次「循環澎湖」成果展示聚焦三大亮點。首先,研發出砂砱3D生態礁,以仿生設計打造多孔隙結構,成功在澎湖亞潮帶完成投放,後續將進行觀察驗證,爲珊瑚附着與魚羣棲息提供新生棲地。
其次,將海洋碳酸鈣(牡蠣殼與砂砱材料),進一步轉化爲生態水族應用,縮小仿生設計,開發出可用於觀賞與研究的珊瑚覆育基座與造型礁,拓展水族與生態教育產業可能性。
最後,計劃亦提出「海島永續空間示範設計」,以砂砱轉化的低碳建材,結合村落文化特性,應用於公共設施與建築構件,展現公共空間改造的永續設計潛力,讓循環理念走進居民日常。
團隊解釋說,砂鈴的材料轉化與傳統牡蠣殼不同,砂鈴以顆粒狀碳酸鈣爲基底,能夠更高比例地進入循環漿體配方,成爲3D列印建材的優質來源。藉此成功發展出兼具結構強度與仿生特性的多孔隙模組,可依據不同海底地形與生態需求自由組合。
而「循環澎湖」不僅止於海下行動,也拓展至水族與公共生活。成大設計團隊透過數位建模與演算法生成,配合水試所海洋專業創造出能迴應潮流的仿生結構;樂土公司則協助優化材料比例,提升可列印性與耐久性;博藤公司更將碳酸鈣材料轉化水族應用,創造生態教育產業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