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臺美關稅談判卡關 傳美要求「比照日本5500億美元投資」

▲賴清德近來接連遭遇政治打擊,臺美之間的關稅談判進度也不如預期。(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臺灣總統賴清德近來接連遭遇政治打擊,不僅推動罷免在野立委的行動以失敗收場,更傳出原訂下月過境美國遭川普政府婉拒,如今《彭博》進一步披露,臺美之間的關稅談判進度也不如預期,美方僅提出「最佳關稅待遇」但未明示數字,且要求臺灣比照日本加碼投資。

根據《彭博》報導,臺灣與美方之間的談判已進入關鍵階段,臺灣官員正力拚在7月31日最後期限前爭取關稅優惠,以避免高達32%的關稅懲罰。但目前川普團隊僅向臺灣提出「最佳關稅待遇」(best rate tariff),未說明具體稅率。

熟悉談判內容的消息人士指出,臺灣方面推估可能與日本15%的稅率相當。

報導進一步指出,日本已向美方承諾設立5500億美元的基金投資,而美國也以此爲標準,要求臺灣在投資規模上「補上差距」,讓臺美談判進一步膠着。

對於外界關注總統是否如期出訪、過境美國,外交部29日表示,目前南部仍在進行災後重建,加上正進行關稅協商,總統近期無出國規劃,「沒有延期、沒有取消,也沒有美方拒絕過境的情況。」

隨着中國與美國持續進行戰略談判,外界也憂心川普政府是否可能爲換取北京讓步,對臺讓出籌碼。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Ja Ian Chong)指出,臺灣未來處境將取決於美中談判走向,「賴清德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美中貿易談判是否會讓川普向中國讓步,損及臺灣利益。如果成真,對賴政府將是極大打擊。」

此外,賴清德也正應對另一項威脅,也就是川普提出對半導體加徵關稅的想法。星展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Ma Tieying)指出,由於臺灣對晶片產業掌握度極高,即便加稅,也有能力將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

但若華府要求臺灣更多生產轉移到美國境內,長遠下來恐對臺灣的「矽盾」(silicon shield)造成更大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