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川普亞洲行表明「美仍是後盾」 但臺灣等亞太盟友面臨2現實問題

美國總統川普10月30日結束亞洲行,抵達美國馬里蘭州空軍基地。路透

彭博資訊2日報導,美國在亞洲的盟友歷經數月關稅威脅與軍費施壓,對美國總統川普多有戒備,不過川普最終利用第二任內首度亞洲行釋出善意,明確傳達「美國仍是你們的後盾」,包括在川習會中避免淡化對臺灣的支持。雖然如此,亞太各國仍需面對川普2.0的現實:接受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更高,川普在國際關係上的不可預測持續牽動局勢;與此同時,中國大陸繼續在區域內斬獲外交成果。

川普這次亞洲行先與柬埔寨及馬來西亞簽署貿易協議,後與泰國及越南建立未來協議框架。初次會見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便開出「空白支票」,直言高市「有任何需要都可以向他求助」;在南韓則形容美韓「緊密連結」,不僅迴應首爾對3500億美元投資的關切,更點頭同意南韓採購核動力潛艦的請求。

至於外界盛傳川習會將討論華府轉變對臺獨立場的措辭,川普會後透露「完全未提及臺灣」,避免淡化對臺灣的支持。

美國防長赫塞斯則分頭在區域內行動,與印度簽署爲期10年的防務協定,並宣佈恢復與柬埔寨中斷8年的聯合軍演;同時對北京在臺灣周邊海域的軍事活動表達關切。

然而,即使有這些善意保證,亞太各國仍必須面對川普2.0的現實:現在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更高,而且川普在國際關係上的不可預測性仍持續。

英國智庫「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太計劃助理研究員海頓(Bill Hayton)指出,「如果美國想在東南亞博得好感,就必須展現降低敵意、尋求建設性關係的意願。」

與此同時,中國持續在區域內斬獲外交里程碑。中國國家主席近日睽違11年首度到訪南韓,並與加拿大新任總理卡尼及新日相高市會晤;總理李強則擴大與東南亞的貿易協定,鞏固中國在區內的經濟影響力。

對此海頓補充說,川普對亞洲的關注仍稱不上「全方位投入」,「這與中方所提出的合作程度仍無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