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L)1抑制劑的革新與突圍
不久前結束的2025年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公佈了全球腫瘤治療最新進展。
以腫瘤發病率最高的肺癌爲例,多項臨牀試驗入選口頭報告環節,包括上海市胸科醫院研究團隊的SACHI研究、CAMPASSS研究,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研究團隊的OptiTROP-Lung03研究等將肺癌報告推向高潮。此外,聚焦早中期肺癌圍術期領域的CheckMate-816研究和NeoADAURA研究,小細胞肺癌的DeLLphi-304研究等也均在會議中亮相。
縱觀本屆ASCO會議,肺癌領域整體覆蓋了免疫治療、靶點治療、ADC藥物等多種創新療法。臨牀研究百花齊放,同時也意味着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各家企業都在以產品的突破與迭代搶佔未來市場。而圍繞PD-(L)1免疫治療等現有治療方式,企業們也在不斷挖掘其“存量”和“增量”價值,以求突圍。
近年來,作爲率先獲批上市的免疫療法,以PD-(L)1抑制劑爲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領了癌症治療的革命性變革。廣東省人民醫院首席專家、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名譽所長吳一龍教授表示,儘管不少國內外的臨牀試驗在不斷驚豔世界,但以PD-(L)1治療爲基石之一的肺癌治療總體格局仍未變。隨着研發的持續深入,PD-(L)1抑制劑從單打獨鬥的模式邁向聯合治療的新階段,同時以PD-(L)1抑制劑爲核心的免疫療法持續發展並衍生出雙特異性抗體療法等創新療法,其進一步的改善患者生存方面的臨牀獲益值得關注。
革新肺癌治療格局
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授予了免疫治療領域的先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們在癌症治療方面的開創性貢獻。他們的研究揭示了通過阻斷特定免疫檢查點來釋放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的潛力,這一原理已被轉化爲有效的臨牀治療策略。
吳一龍教授表示,在免疫治療時代,總生存期(OS)始終是肺癌研究中最核心、最具說服力的重點指標,目前,PD-(L)1抑制劑已經過研究數據與臨牀價值的雙重認證,不僅讓患者活得更長而且活得更好,捍衛並尊重生命的尊嚴。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最新統計數據,2022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達到106.06萬例,佔所有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的22.0%,成爲發病率最高的癌症類型。同時,肺癌也是導致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2022年我國肺癌死亡病例爲73.33萬例,佔所有惡性腫瘤死亡病例的28.5%。肺癌預後較差,近年來我國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雖有所提高,但仍處於較低水平。
當前,PD-(L)1治療已成爲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之一。以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替雷利珠單抗爲例,其在5項肺癌III期研究中一致驗證了爲患者帶來的生存獲益。以RATIONALE-304&307研究爲例,無論一線鱗癌或非鱗癌,均使三分之一的患者活過4年;其中持續治療≥35週期的患者,4年OS率均約90%。
從市場規模看,根據IQVIA數據,過去五年PD-(L)1表現明顯優於全球腫瘤藥物市場,5年的複合增長率爲45%,是腫瘤藥物市場整體增長率的3倍,按企業出廠價計算,2021年全球市場規模達360億美元。隨着PD-(L)1市場的成熟,未來增長預計將放緩至15%(5年複合增長率),IQVIA預測到2025年全球銷售額將達到580億美元。儘管這一增長率較低,仍超過了全球腫瘤藥物市場過去幾年12.5%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帕博利珠單抗在2024年繼續領跑,爲默沙東貢獻了294.82億美元的收入。
受醫保談判、市場競爭等多重因素影響,國內市場PD-(L)1的年治療費用已降至“萬元時代”,從2019年的大約10萬元減少到2024年的3萬至5萬元之間,競爭早已進入白熱化,各家企業着力於通過拓寬適應症,提升可及性。
總體來看,國內目前已批准了十多款肺癌領域的PD-(L)1抑制劑藥物,對各類肺癌患者羣體逐步實現了全面的適應症覆蓋。以替雷利珠單抗爲例,“從非小細胞肺癌到小細胞肺癌、從晚期到早期、從初治到經治,替雷利珠單抗實現了肺癌的全線全人羣適應症覆蓋。”吳一龍教授指出,“隨着適應症的廣泛覆蓋,大量真實世界中的臨牀應用也推動了 PD-(L)1 抑制劑在臨牀實踐中的發展,使其證據體系得以豐富和成熟,最終讓更廣泛的患者羣體從中受益。”
替雷利珠單抗在2024年實現了44.67億元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7.4%。今年一季度的“成績單”依舊亮眼。財報數據顯示,百濟神州實現營收80.48億元,同比增長50.2%。其中,替雷利珠單抗銷售額爲12.45億元,同比增長19.3%,主要得益於在中國獲批新適應症納入醫保所帶來的新增患者需求以及藥品進院數量的增加。目前,替雷利珠單抗在中國獲批14項適應症,其中13項適應症已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是納入醫保最多的PD-1抑制劑產品。
另一方面,開拓全球更多市場,也成了百濟神州在內的企業對於挖掘PD-(L)1類產品增長曲線的必然之路。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替雷利珠單抗在全球46個市場獲批。尤其是在肺癌治療領域,替雷利珠單抗不僅在國內實現全面覆蓋,也在歐盟陸續獲批用於非小細胞肺癌一、二線治療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的一線治療。
研發持續深入
目前,除了繼續拓寬適應症,針對PD-(L)1抑制劑的研究仍在深入,諸多聯合治療與基於PD-(L)1的新型療法正逐漸成爲突破產品瓶頸的焦點,或是未來PD-(L)1市場新的增長點,也進一步奠定了其在腫瘤治療中的基石地位。
一方面,PD-(L)1抑制劑正從單藥治療轉向聯合治療的模式。吳一龍教授介紹,在ASCO公佈的IMforte研究中,在用阿替利珠單抗免疫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化療作爲維持治療,總生存率提高了近3個月,達到13.2個月(對照組10.6個月),減少死亡風險27%。而無進展生存期(PFS)則從2.1個月提到5.4個月,減少進展風險46%。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格局悄然改變。同時,PD-1免疫治療聯合新型ADC藥物如Trop-2 ADC、HER-2 ADC的研究也在廣泛開展,其潛在價值也深受青睞並在業內頻頻促成交易合作,其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PD-1/VEGF、PD-(L)1/TGF-β、PD-(L)1/IL-2等雙抗賽道近些年也在快速發展。對此,吳一龍教授也介紹,在PD-(L)1+TGF-β雙抗賽道,其團隊開展的TRAILBLAZER研究首次證實免疫誘導治療後約四分之一的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轉化爲可切除並獲得生存結果的改善,開創III期不可切除NSCLC免疫誘導治療新模式。
根據西南證券的預測,全球雙抗藥物市場規模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至807億美元。近期,多項PD-(L)1/VEGF重磅BD交易如BNT327(PM8002)、SSGJ-707、LM-299等實現了跨國藥企和本土創新企業的強強聯手,另有如塔拉妥單抗的DLL3/CD3雙抗靶點藥物也在ASCO上公佈良好進展,目前已在美國獲批,都爲肺癌免疫治療注入新活力。
“以患者爲中心,以研發創新藥物滿足患者未盡之需,是整個醫藥行業的共同信念和行動目標。雙抗、細胞治療等新型療法已經備受市場關注,後續如何幫助臨牀醫師明確這些新型治療的最佳使用時機和場景,同時怎樣的證據能夠切實證明這些新型治療的臨牀價值亟待探索。”吳一龍教授表示。
鄭榮壽, 陳茹, 韓冰峰, 等. 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J]. 中華腫瘤雜誌, 2024, 46(3):221-231.
Ma ZY, et al. 2024 ESMO ASIA. 632P.
Lu, S, Yu X, Wang J, et al. RATIONALE 307: a subgroup analysis of tisl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vs chemotherapy alone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stageIIIIBadvance squamous NSCLC. Presented at: 2021 World Conference on Lung Cancer; September 8-14, 2021. Abstract P17.02.
Luis G, et al. Lurbinectedin (lurbi) + atezolizumab (atezo) as first-line (1L) maintenance treatment (tx) in patients (pts) with 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ES-SCLC): Primary results of the phase 3 IMforte trial. 2025 ASCO. 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