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贏科技馬拉松賽

不久前,全球首次“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賽在北京亦莊舉辦,引發國內外高度關注。

人形機器人踏上賽道奔跑,是科技和產業發展的一個進步。不過,比賽期間機器人起跑滑跪、腿部“骨折”、踉蹌摔倒等意外狀況頻發,也暴露了其在關節穩定性、續航、環境適應性等方面的技術短板。絕大部分機器人的續航時間僅爲30分鐘至1小時,在21公里的半程馬拉松中,需要多次更換電池,這凸顯了能源效率與電池技術亟待突破的現狀。部分機器人在比賽中因機械故障、“身體”過熱而摔倒,反映了材料選擇、結構設計以及散熱系統的不成熟。一時間許多人對人形機器人產生了質疑。

但在科技創新的長跑中,暫時的跌倒遠比固步自封更有價值。它不僅能激發公衆特別是青少年對機器人的興趣,也有助於發現不足,倒逼研發團隊想辦法解決問題。在科研人員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人形機器人技術正在不斷進步。諸如,研究者們正在探索輕量化設計與低功耗算法的結合,力求在有限的電池容量下延長續航時間;在運動控制方面,藉助傳感器和小腦運控算法,機器人正在提升應對複雜路面的實時決策能力。當前的人形機器人,雖然尚未達到公衆期待的“完美”水平,但每一個進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員的心血,都是向成熟邁進的重要一環。

正如蹣跚學步的孩童,當前的人形機器人需要我們給予包容與耐心,用好完整的產業體系、龐大的人才隊伍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進一步釋放其市場潛力。在技術側,需重點突破3個方向。一是開發高能量密度固態電池與動態電源管理系統,將續航時間提升至8小時以上;二是融合仿生學原理優化機械結構,如借鑑人體肌腱開展仿生設計,達到材料強度與柔韌性的平衡;三是構建通用型具身智能基座模型,提升機器人面對不同路面條件時的實時決策能力。

在產業生態層面,需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打通“產學研用”鏈條。如上海籌備的全球人形機器人拳擊大賽正通過競技場景倒逼技術升級,杭州等地的數據工廠則爲AI訓練提供燃料。需要建立開放共享的測試標準與專利池,避免重複研發造成資源浪費。帶動產業鏈上游的關節模組、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和軟件系統開發供應商技術升級,也要促進下游應用場景的開發,讓人形機器人在更多實際場景中“歷練”,提升其穩定性和實用性。完善相關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爲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探索更豐富的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持續降低生產成本,幫助它更快融入社會生活。

展望未來,人形機器人的前景是廣闊的。從連接通用人工智能與現實世界的角度看,人形機器人將成爲重要的“接口”。它不僅是人類的模仿者,更是未來泛在服務和物理協作的具身智能平臺。可以想象,未來的人形機器人將在家庭中成爲老人的“貼身助手”,幫助他們完成日常起居;將在工廠中與工人協同作業,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將在災難救援中進入救援人員難以到達的區域,執行搜救任務;將在教育、娛樂等領域成爲人類的“夥伴”,豐富我們的生活樂趣。

從產業發展的進程看,這場看似狼狽的賽事,恰是機器人技術的“熱身”。那些在賽道上跌倒又爬起的機器人,正在用鋼鐵之軀書寫智能革命的序章。不斷突破自身技術瓶頸,今天的踉蹌學步者或能進化爲重塑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