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賽跑出城市新活力

馬拉松賽事已成爲很多城市亮麗的流動風景。今年4月20日,全國有43場馬拉松賽事開跑,這天也成爲官網記錄中舉行馬拉松比賽數量最多的一天。從星星點點到遍地開花,馬拉松賽事爲何能吸引越來越多的跑者和城市?賽事流量如何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發展前景廣闊

4月19日,全球首場“人機共跑”半程馬拉松賽事(以下簡稱“亦莊半馬”)在北京亦莊開跑。29歲的參賽選手高賢告訴記者,這是自己第二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完賽時長爲2小時13分鐘,“比去年第一次跑馬拉松進步了9分鐘,覺得自己挺厲害的!”談及參加賽事的原因,高賢說想在30歲到來之前定一個小目標,對於一直愛跑步的自己來說,參加馬拉松賽事便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

像高賢一樣把馬拉松當作人生階段新挑戰的跑者不在少數。44歲的王新濤從事消防工作,今年在亦莊半馬中跑出了1小時32分鐘的個人最好成績。他說,自己過去一年參加過5場馬拉松比賽,就是爲了不斷突破自己。

浙江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主任周麗君表示,馬拉松賽事火爆是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大衆的健身需求從單一的功能性鍛鍊向賽事體驗、社交娛樂的複合型需求變遷,馬拉松兼具競技的挑戰性和大衆的參與性,是合適的載體。”周麗君表示,部分資深跑者還會通過串聯各地賽事,打造“跑步環遊中國”的個性化旅行路線,形成獨特的“馬拉松生活模式”。

在“馬拉松週期”理論中,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以馬拉松爲代表的路跑賽事會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2011年,我國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后,全民路跑及體育消費便開始加速發展。

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教授焦芳錢表示,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全民健身計劃等一系列頂層設計的推動下,國家從政策層面號召大家重視體育、重視健康。“還有很多鼓勵性政策,對大衆參與馬拉松起到了重要的引領性、支持性作用。”焦芳錢說。

《2024中國路跑賽事藍皮書》顯示,2024年路跑賽事總規模爲704.86萬人次,其中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總規模爲471.56萬人次,較2023年有所提升。既有體育運動帶來的正向反饋,也有參與過程中的精神滿足,“跑馬”吸引着越來越多人爲之投入時間與精力。

2024年,江蘇、浙江、山東舉辦的路跑賽事均超過了50場,31個省(區、市)均有路跑賽事舉辦,更有北京、上海、蘇州、南京等城市年內多次舉辦馬拉松賽事……賽事已成爲全民健身熱潮的重要載體和城市品牌建設的亮麗名片。

品牌效應賦能

42.195公里,不僅是馬拉松全程賽道的長度,也濃縮了賽事舉辦城市的風景人文、歷史底蘊,展示着城市的魅力。

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經濟的推動作用既體現在與賽事直接相關的消費上,也反映在餐飲、住宿、旅遊等周邊產業效益上。數據顯示,2025年無錫馬拉松共吸引42.6萬觀衆及跑者參與,直接帶動周邊產業效益5.05億元,創歷史新高。3月份櫻花季開跑的武漢馬拉松拉動消費總效應近3億元。

文化和體育融合,賽事與城市互促。如今,“一日辦賽、多日停留,一人蔘賽、多人消費”成爲許多跑者的新選擇,向參賽選手免費開放景區也逐漸成爲地方賽事的普遍做法。相關研究顯示,馬拉松賽事的外地參與者對吃、住、行、遊、購、娛等間接消費的帶動比例高達1∶13。

周麗君表示,路跑和旅遊融合的形式,將賽事流量轉化爲城市發展的增量,反映了從基礎消費向體驗型消費升級的趨勢。

不僅如此,馬拉松賽事還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從賽事組織運營、運動裝備到健康訓練等環節,涵蓋了文創衍生品、廣告傳播等多個領域。焦芳錢表示,馬拉松賽事在吸引上下游企業入駐和推動本地企業合作與集羣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馬拉松賽事是城市文化的名片。比如,紹興國際馬拉松賽以“最有文化味的馬拉松賽”爲定位,2024年紹興馬拉松串聯起魯迅故里、秋瑾紀念碑、府山公園、黃酒小鎮等城市地標,傳統古韻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跑者們在歷史景觀中揮灑汗水、感悟文化、認識城市;在今年的無錫馬拉松中,跑者們能領略蠡湖之畔的碧波青山、十里芳堤的明媚春色、金融街的現代繁華、貢湖灣的盎然綠意等,感受“人在畫中跑”的愜意。

武漢體育學院副編審、碩士生導師曾珍表示,馬拉松有助於塑造城市健康、活力的形象,提升居民認同感,形成可持續的品牌增長點。“馬拉松賽事對城市經濟的帶動作用體現在多個維度,包括直接經濟收益、相關產業的拉動效應、品牌效應等。”曾珍說。

2025年亦莊半馬路線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機器人和選手們途經的泡桐大道、文博大橋、通明湖公園等都是“網紅”打卡地。“我們要打造一條最美的馬拉松路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全說。

無論是賽道的沿途風光,還是城市的建築風貌、文化符號,通過馬拉松賽事,被跑者們用腳步逐一丈量,也通過社交媒體直播呈現在觀衆眼前。借力馬拉松賽事,諸多城市深挖自身特色,生動展示城市的底蘊特色,吸引力、影響力顯著提升。

提升管理水平

一場大型馬拉松賽事,是對承辦城市的一次綜合檢閱。焦芳錢表示,城市的組織管理、統籌協調、安全保障、招商引資、宣傳推廣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大型馬拉松賽事中展示得淋漓盡致。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馬拉松賽事同質化嚴重,缺乏地域特色和創新設計,導致吸引力不足,常出現“賽事期間轟轟烈烈、賽事之後冷冷清清”的狀況。曾珍表示,運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部分中小城市賽事組織經驗不足,配套服務與安全保障能力欠缺。志願者體系不完善,招募範圍狹窄、培訓系統性不足、激勵與監督機制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馬拉松賽事跑向更廣闊的舞臺。

把馬拉松賽事辦得更成功,更好延伸賽事相關產業鏈、消費鏈,需要在提質升級上久久爲功。周麗君建議,因地制宜發展馬拉松賽事,豐富供給。“馬拉松賽事要想從純競技性賽事變成全民參與的賽事,不論是賽前訓練、裝備科普、健康評估,還是賽中醫療保障、智能配速指導,抑或是賽後恢復和社區營運,都需要從多方面夯實賽事的組織基礎,提升參與度。只有通過精細化管理和個性化服務,增強參與者的獲得感,才能構建全生命週期的跑步服務。”周麗君說。

今年年初,北京、上海、天津、蘭州等多地把馬拉松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以賽營城、以賽興業”,馬拉松是一個支點,撬動起的是旅遊、商貿、文化等多方面的發展,連接起的是多元化、綜合性的產業鏈條。

“城市居民對多樣化服務的需求迅速增長,發展型、享受型、個性化定製消費的佔比顯著提高,馬拉松賽事也需要持續打造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熱點。”曾珍說。

業內專家表示,正如馬拉松比賽對持久耐力的需求,城市發展馬拉松賽事產業鏈也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練好基本功,以適合的配速,找準衝刺點,跑出加速度。(經濟日報記者 劉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