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轟”券商?華熙生物再回應:沒有好的生態,沒有誰會是最終的成功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上海報道

日前,華熙生物在官微發佈《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一文,直指資本市場不斷追求新的公司題材,爲了營造比透明質酸產業更大的預期,圍繞某重組膠原企業的研報中,出現了大量直接針對中國透明質酸產業的“對比研究”。

一時間,有關“透明質酸(玻尿酸)與重組膠原蛋白”“華熙生物‘炮轟’券商”的討論持續發酵。

5月21日晚間,華熙生物再次發文迴應,坦言作爲在資本市場經歷過第一輪完整週期的企業,深切體會概念切換對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正是因爲現在經營環境面臨挑戰,華熙生物纔會更多體會到行業中衆多企業的難處,纔會有新的角度審視產業的生態環境,纔會與所有的同行一起審視這個環境有哪些因素在鼓勵價值創造,有哪些是在導致價值損耗。”

不可否認,自2022年登頂業績巔峰後,華熙生物近兩年來直面營收和淨利潤雙降的壓力,2024年更是啓動一次包括業務流程重塑、組織與人才變革、指標與績效體系變革、推動企業數智化等多個項目在內的全面的管理變革。

在此背景下,這場關於產業生態中“資本逐利”與“科技長期主義”的公開博弈,也是對行業發展邏輯的深層叩問。擺脫概念炒作窠臼,以技術壁壘構建可持續的產業進階路徑,或是爭議背後的核心訴求。

玻尿酸被“過時”?

日前,包括華泰證券、安信證券、國金證券、西部證券等多家券商研報提出“膠原蛋白在皮膚修復、抗衰老和副作用等方面強於玻尿酸”的觀點,被華熙生物公開節選引用並質疑。

華熙生物直指透明質酸這一成分及相關產業,在近幾年資本市場的概念切換中遭遇了謊言與踐踏,被描述爲“過時”“不如某物質安全”“不如某物質更具生物活性”“不如某物質具備市場價值”……這些抹黑與受操控的自媒體及網絡上的虛假消費者評論形成共振,嚴重誤導了市場,破壞着一批中國企業多年建立起的全球產業優勢。

針對透明質酸和膠原蛋白的爭議,華熙生物在5月21日晚間的迴應中再次強調,“很多場景下,我們也無法比較透明質酸與膠原蛋白孰強孰弱。關於這兩個物質的功效與安全性,最權威的中文依據就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的披露信息。”

隨後,華熙生物援引數據指出,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數量是衡量一個成分在注射後的安全性和技術壁壘的關鍵指標。而這批券商研報所涉及的企業尚未在醫美填充領域獲得三類械資質,華熙生物旗下透明質酸醫美注射類產品的三類醫療器械證數量居行業首位,側面佐證當前並無依據證明重組膠原蛋白安全性優於透明質酸。

值得一提的是,華熙生物特別澄清,市場上的重組膠原蛋白產品本質依然屬於多肽,與人體內的膠原蛋白存在差異,兩個概念不應該混用,在“華熙生物如何看待膠原蛋白”的討論中,僅指人體內的膠原蛋白。

華熙生物進一步指出,產業發展規律顯示,高利潤領域易引發資本涌入與低價競爭,透明質酸行業也曾經歷類似階段,“但並非所有的企業都會在低端競爭,華熙生物的進階道路並非特殊,是在中國很多企業中發生過的,這就是進入高端透明質酸市場,做精做深,做出新的延伸和高度。”

“但資本市場題材切換不會沿着產業的進階軌跡,這種以季度爲單位的逐利行爲天然地希望製造神話與奇蹟。我們非常遺憾地看到資本熱烈追逐的領域正在重複透明質酸過去的路徑,大量的產能和基礎設施被重複建設,認知與表達體系服務於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的銷售活動。”在華熙生物看來,這正導致行業重複“概念炒作-低質競爭”的老路。

事實上,隨着我國求美者的自我認同和個性審美日漸成熟,近年來,美學需求日趨增長,從玻尿酸、膠原蛋白、肉毒素到再生製劑等產品密集上市,醫美行業正經歷着技術升級帶來的深刻變革。

此前也有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當前行業環境中,產品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倘若各企業紛紛陷入價格戰的泥沼,競爭將難以持續,生存空間必將受到嚴重擠壓,經營之路舉步維艱。反之,只有真正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即便在高度‘內卷’的行業,也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

華熙生物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也承認公司產品線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在玻尿酸賽道上尤爲激烈。此次公開回應,華熙生物強調並非爲了“炮轟”券商,“只是在遍體鱗傷後,用這種不得已的方式提醒這些機構:大家都是生態的建設者,沒有一個好的生態,沒有誰會是最終的成功者,也不會有屬於這個國家的產業優勢和科技優勢。”

“本次行動的目的不在於一城一地的爭奪,而是防止少數資本與消費市場超級勢力的結合、防止少數學術權力與市場準入資源的結合、防止少數人操控信息的基本生態。我們相信這樣的生態一旦在各界的關注下得到治理,優秀企業的價值創造自然會得到回報。”華熙生物表示。

“糾偏”序曲?

在透明質酸與重組膠原蛋白的輿論交鋒之下,也有一條企業業績起伏的暗線。

2024年,華熙生物實現營業收入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1%;歸母淨利潤爲1.74億元,同比下降70.59%。延續了自 2022 年以來的雙降態勢,且虧損幅度逐年加劇。對比來看,華熙生物2023年營收和歸母淨利潤的跌幅分別爲4.45%、38.97%。

作爲營收佔比近半的核心板塊,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原個人健康消費品事業線)在2024 年收入 25.69 億元,同比下降 31.62%,成爲唯一下滑的業務單元。旗下“潤百顏”“誇迪”“BM 肌活”“米蓓爾” 等品牌或均面臨增長瓶頸。

華熙生物曾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潤百顏實現營收6.32億元,同比下滑2.04%;誇迪實現營收5.43億元,同比下滑10.1%;米蓓爾實現營收2.17億元,同比下滑16.81%;BM肌活營收3.41億元,同比下滑29.62%。隨着上述產品營收在2023年上半年出現全線下滑,華熙生物再未更新過相關銷售數據。

相比之下,醫療終端業務作爲第二大業務板塊,2024年實現收入 14.40 億元,同比增長 32.03%,佔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26.85%。新推出的“潤致·格格”(注射用透明質酸鈉複合溶液)與“潤致·斐然”(注射用交聯透明質酸鈉凝膠)表現亮眼。截至報告期末,“潤致·格格”銷售收入突破千萬元,華熙生物認爲其有望爲醫美業務帶來新增量。

在這場公開博弈背後,華熙生物也未缺席重組膠原蛋白賽道的佈局。2024年報顯示,公司延續“重組膠原蛋白生物合成及應用研究”等項目,以合成生物學爲底層支撐的生物活性物綠色生物製造模式“創造”與“迭代”,加快實現公司國際前沿的生物產業技術升級和高質量落地轉化。

近年來,重組膠原蛋白因保留了人膠原蛋白的原有功效,還具備無病毒隱患、進入人體後排異反應低等優勢,迅速在醫美市場嶄露頭角。目前我國已有多家廠商搶先進入這一賽道,但市場集中度相對較低,頭部玩家較少。

其中,隨着2021年6月29日,錦波生物的“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凍幹纖維”(薇旖美)獲批上市,成爲我國首個採用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生物材料製備的第三類醫療器械,迅速拉昇公司的業績。

2024年,錦波生物實現營業收入14.43億元,同比上漲84.92%;歸母淨利潤7.32億元,同比上漲144.27%。同樣在這一賽道高速增長的還有港股重組膠原蛋白企業鉅子生物。2024年實現收入55.39億元,同比上漲57.2%;淨利潤20.62億元,同比上漲42.4%。

業績漲跌的背後,據多位行業內人士觀察,醫美市場從早年的玻尿酸主導到如今基本以再生和膠原類產品爲主流。不過,華東某三甲醫院整形美容外科醫生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解釋,玻尿酸以容積填充和補水見長,適用於面部塑形與凹陷修復;重組膠原蛋白側重膚質改善和屏障修復,針對細小皺紋更具優勢,臨牀應用需依求美者個體需求而定。

但市場風向的轉變,無疑讓華熙生物面臨更嚴峻的業績考驗。進入2025年一季度,其營收同比下滑20.77%至10.78億元,歸母淨利潤下降58.13%至1.02億元。

華熙生物直言,公司收入佔比較高的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依然處於調整週期,核心癥結在於該業務偏離核心科技優勢,同時華熙生物也直指行業新概念炒作背後,存在刻意渲染透明質酸和糖生物學“過時論”的利益驅動。

爲扭轉困局,華熙生物進行系列調整,包括設立“競爭情報部”,全面追蹤並有效應對任何與科學常識和科研趨勢背離的競爭性傳播活動。而連日來有關玻尿酸與重組膠原蛋白的公開博弈,或僅是這場“糾偏”的序曲。

未來,華熙生物能否重拾增長動能,仍待市場與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