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白丨刑釋人員再就業:從歧視到包容的艱難前行

在連續對刑釋人員再就業問題報道的過程中,我們採訪了多位刑釋人員、法律專家、政府官員以及企業負責人,深刻感受到了這刑釋人員羣體在迴歸社會過程中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與挑戰。

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就業的問題,更是關於社會包容、法律公正與人性關懷的深刻探討。

“你坐過牢,我們不會用。”這句話,像一把鋒利的刀,無數次刺痛了刑釋人員的心。在採訪中,我們聽到了太多類似的故事。一位2021年底刑滿釋放的受訪者說,他嘗試過不下20份工作,從電子廠到貨拉拉,再到滴滴,但每一次都因爲犯罪記錄而被拒之門外。

這種直接的、無形的歧視,讓他感到自己彷彿被社會永遠地貼上了標籤,難以撕下。

更令人心酸的是,這種歧視不僅僅存在於職場。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刑釋人員都面臨着不同程度的排斥和孤立。

一位2025年7月刑滿釋放的受訪者無奈地說:“在社會上,我們好像被打上了一種永遠抹不去的疤。”這種標籤化的社會認知,讓刑釋人員在迴歸社會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明確規定,刑釋人員依法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然而,在現實中,這一法律條款卻往往難以落地。

前科報告制度、行業准入限制以及社會“隱性歧視”,讓刑釋人員的就業權困在了“紙面”與“現實”的夾縫中。同時,公衆對刑釋人員“再犯風險”的過度想象和媒體對極端個案的放大報道,也加劇了社會層面的排斥。

這種法律與現實的脫節,讓刑釋人員在尋求就業機會時倍感無力。

在一片歧視與排斥的聲浪中,胖東來向刑滿釋放人員敞開大門的做法無疑如同一股清流。這一舉動不僅展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擔當,也爲社會樹立了一個積極的榜樣。

當然,面對刑釋人員再就業的困境,各地政府也在積極探索和創新政策。不將“無犯罪記錄”證明作爲就業前置條件、提升臨釋人員就業競爭力、多渠道擴寬就業途徑等措施,正在逐步打破刑釋人員就業的制度性障礙。

雲南省紅河州政府聯合人社部門出臺政策,明確除特殊崗位外,公安機關不再將“無犯罪記錄證明”作爲刑釋人員就業前置條件。上海市和山西省也通過修法形式,明確禁止就業歧視,保障刑釋人員平等就業權利。

這些政策創新不僅爲刑釋人員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也爲社會樹立了一個公平、包容的就業環境。

然而,要真正解決刑釋人員再就業問題,還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的認知和觀念。“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搬動。”要克服法律上的歧視不易,要改變人心的偏見更難。

所以,刑釋人員再就業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就業的問題,更是關於社會包容、法律公正與人性關懷的深刻探討。

從歧視到包容的道路上,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衆的共同努力和持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