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和林:中國AI出海如何破局突圍?

中新經緯5月30日電 題:中國AI出海如何破局突圍?

作者 盤和林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

近年來,中國AI(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特別是今年以來,以DeepSeek爲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引發廣泛討論,國產大模型在國內外火爆“出圈”。藉此熱潮,中國AI品牌正在加速向國際市場邁進。

中新經緯研究院與國家廣告研究院聯合發佈的《中國AI的跨洋生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中國AI出海已從技術探索階段進入規模化的快車道。

中國AI企業加速出海受多重因素驅動。從行業的角度看,其產業鏈覆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具備較強的協同支撐能力。此外,國產大模型在部分性能測試中超越國際同行,疊加較低的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調用成本,形成了顯著的技術和價格競爭力。

對企業而言,AI出海可拓展業務渠道和規模,同時推動應用生態全球化。由於存在軟件和軟件、軟件和硬件的兼容問題,一旦使用中國AI品牌的用戶遍佈全球,相關硬件和軟件都將要適配中國標準,這樣就能佔據生態位。

從出海路徑看,中國AI品牌地域拓展範圍不斷擴大,並呈現出分段式拓展的特徵:早期主要瞄準歐美市場,如今加速佈局東南亞、拉美、非洲等新興地區。這些區域對AI的需求快速增長,爲中國AI企業出海提供了廣闊空間。例如,華爲、騰訊在東南亞佈局雲計算基礎設施;深蘭科技針對東南亞支付習慣推出定製化零售AI解決方案;阿里雲在去年也宣佈將在菲律賓、泰國、墨西哥等全球五個國家投資新建數據中心,衝刺更大規模全球佈局。

技術層面,中國AI品牌已從跟隨歐美頭部企業,發展爲與其並駕齊驅。中國AI品牌越來越重視原創、獨創,並結合出海目的地需求,進行定製化的AI服務。從需求端來看,“用戶洞察”與“本地化產品創新”同步發力,推動了AI應用市場爆發式增長。例如,商湯科技採取了技術本地化適配的策略,推出粵語、泰語等差異化大模型,響應語言與文化需求;通義千問結合日本、新加坡、英國、巴黎等不同出海場景的需求,推動專屬的“AI+醫療”“AI+文旅”“AI+科研”“AI+賽事”的人工智能服務。

目前來看,中國AI出海已覆蓋基礎層、技術層到應用層全產業鏈條,其中,中國AI企業在應用層出海方面佔比較高,更擅長以深度融合AI技術,以AI驅動市場與業務增長的AI+行業場景。未來,中國AI企業應當結合應用層與以算力、數據、算法等構成的AI基礎層的優勢,通過兩條路徑繼續探索出海之路:一條是和AI基礎設施掛鉤,以基礎設施附帶AI生態佔領市場;另一條是與AI算法掛鉤,例如DeepSeek通過開源來構建圍繞AI算法的應用生態。此外,AI品牌還應注重算法原創性,基於應用創意的發展方式是有活力的,但還不夠,更多原創性算法能夠幫助中國AI產業締造更高的技術壁壘,即護城河。(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