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央行降息週期終結,但歐元區真正的挑戰纔剛剛開始

歐洲央行已結束降息週期,但這一決定或許標誌着更深層危機的開端。

週三,經濟學家Thomas Kolbe在一篇專欄文章中表示,在葡萄牙辛特拉舉行的年度會議上,拉加德宣佈經過八次降息後,歐元區政策利率現已穩定在2%。她表示,通脹水平已迴歸2%目標附近,就業保持穩定,新一輪債務危機風險可控。

然而現實數據描繪出截然不同的圖景。歐元區工業持續收縮,建築業深陷衰退,超過50%的企業面臨訂單不足。自2021年以來,僅德國工業就裁員21.7萬人,預計年底前還將減少10萬個崗位。

與此同時,美聯儲堅持4.5%的高利率政策,爲美國經濟提供了清理低效產能的空間。這一對比凸顯了歐元區在貨幣政策選擇上的兩難境地,也預示着資本外流壓力的加劇。

中性利率:央行敘事的虛幻承諾

Kolbe表示,拉加德在辛特拉會議上着重強調了"中性利率"概念,聲稱歐洲央行已成功平衡通脹與通縮壓力,引導歐元區重回增長軌道。執委會成員Joachim Nagel和Philip Lane在6月份的表態中反覆傳達這一信息。

所謂中性利率,是指既不刺激也不抑制經濟增長的利率水平。在央行的敘事中,當前2%的政策利率已接近這一理論水平,市場圍繞均衡點"擺動"屬於正常現象。

這種表述旨在向市場傳遞穩定預期,暗示歐洲央行已找到貨幣政策的最佳平衡點。但現實的經濟過程遠比這種簡化框架複雜,中性利率更多時候是央行安撫政府和市場情緒的工具。

財政原罪:央行淪爲債務支撐者

Kolbe進一步表示,歐洲央行早已偏離其貨幣穩定守護者的原始使命。在疫情期間,該行通過緊急抗疫購債計劃(PEPP)吸納了1.85萬億歐元的歐元區主權債務,至今仍持有約三分之一的債務存量。

當前歐元區各國公共債務平均佔GDP的100%,多數成員國若失去歐洲央行的支撐將面臨破產風險。這種依賴關係使央行不僅要維護貨幣穩定,更要充當整個社會模式的穩定器。

通過間接渠道,歐洲央行實際上在爲各國的養老金、福利預算和官僚機構提供資金支持,掩蓋了整個體系的脆弱性。央行已成爲維繫這一搖搖欲墜結構的最後砂漿,一旦撤離,整座紙牌屋將瞬間坍塌。Kolbe認爲,正因如此,拉加德及其同僚必須維護歐元區可操控的幻象。

經濟數據揭示的嚴峻現實

辛特拉會議的樂觀表態背後,歐元區經濟數據展現出不同的故事。工業生產持續萎縮,建築業深度衰退,超過一半的企業報告訂單不足。

德國這一歐洲經濟引擎正在經歷去工業化進程。生產轉移海外,資本外流加速,生產率已連續八年停滯不前。這導致各國稅收基礎受到侵蝕,財政收入下降而福利支出上升,推高債務負擔。

Kolbe認爲,多年的零利率政策讓歐元區沉浸在廉價信貸的"甜蜜毒藥"中。如今面對實際正利率,依賴補貼的企業開始倒閉,"殭屍經濟"特徵日益明顯。綠色工業規劃的最新受害者Northvolt的關閉,正是央行計劃經濟政策的必然結果。

雪上加霜的是,美聯儲維持4.5%利率水平的堅定立場,爲歐洲央行帶來額外壓力。美國顯然準備接受正的市場利率,爲經濟清理低效要素提供空間,讓生產性資本重新配置並推動新一輪投資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