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高官要保護歐洲車企 暗示將對大陸在歐車廠下手

歐洲是大陸第2大貿易市場,圖爲比亞迪開拓者1號輪搭載5000多輛新能源車首航去歐洲。新華社

眼見自家老牌車企恐跟不上時代,落後中美,歐盟竟焦慮到要對大陸在歐車廠下手。歐盟委員會分管產業戰略的執行副主席塞茹爾內指出,中美競爭對手來勢洶洶,歐盟需要動手幫自家汽車產業一把,包括重新評估歐盟零排放目標,以及對大陸投資「設定條件」,劍指大陸車企在歐洲的生產基地。

路透、義大利能源網站Energia Oltre報導,塞茹爾內表示,「我們應保衛汽車工業免受來自中美的威脅,如果不採取干預措施,十年內歐洲生產和銷售的汽車將從1300萬輛減少到900萬輛。」

他引用最新數據表示,今年前9個月,大陸汽車僅在義大利的銷量就增長了150%;更令人擔憂的是,據估計到2035年,歐洲汽車的市佔將從70%下降到55%;更糟糕的是元件的市佔,將從目前的85%降至50%以下。

塞茹爾內提出三點建議,那就是靈活應對氣候目標、尋求多元化出口,以及制定新規則以保護歐洲的生產。

他首先強調:「我們必須對2035年完全停止內燃機汽車的目標展現靈活性。」

2023年3月,歐盟決定從2035年起禁售會導致碳排放的新的燃油轎車和小型客貨車。在德國要求下,使用碳中性燃料的新的燃油車將在2035年後繼續銷售。歐盟稱,根據這項法規,新的燃油轎車和小型客貨車的碳排放量到2035年將減至零。

塞茹爾內還暗示將針對在歐洲的大陸生產基地採取措施。他指出:「目前在西班牙和匈牙利,有汽車製造商使用大陸零部件和大陸工人組裝大陸汽車,這是不可接受的。」

此外,他還提出,爲減少對大陸的稀土礦依賴,歐洲應考慮巴西、加拿大和非洲國家等新供應商,引入使用限制,加強回收,並投資於潛在的本地開採點。

塞茹爾內曾透露,歐盟委員會計劃在12月10日推出一項更廣泛的戰略,宣佈創建一類新的經濟型小型電動汽車,以對抗來自大陸的競爭並重振內部市場。

作爲大陸外貿「新三樣」之一,新能源汽車今年出海動能強勢。據央視新聞報導,今年前4個月,大陸汽車產銷首次突破10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超64萬輛。

7月末,行業研究機構JATO Dynamics發佈的最新分析顯示,今年上半年,28個歐洲國家包括英國的新車註冊中,有5.1%爲大陸品牌,創歷史新高,較去年幾乎翻倍。

市場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全球分析師穆尼奧斯表示,對於大陸汽車品牌,歐洲消費者做出了積極反應。看來這些品牌已經成功地解決了此前困擾他們的認知和意識問題。

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大陸電動汽車的快速崛起,讓歐洲老牌車企面臨嚴峻挑戰。歐洲行業高管警告說,歐盟去年對大陸電動汽車加徵關稅,將使技術共享變得更加困難。

賓士首席執行官、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主席康林松(Ola Kallenius)先前指出,保護主義加劇將使歐洲遭受最大損失,因爲歐洲企業從全球化中獲益最多。他呼籲開放市場,儘可能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讓最好的市場參與者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