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對陸太陽能玻璃 再祭雙反調查
在中歐峰會召開前夕,當地時間22日,歐盟執委會發布公告稱,對原產於中國的太陽能玻璃發起第二次反傾銷和反補貼日落複審調查。(新華社)
中歐經貿摩擦難解。在中歐峰會召開前夕,當地時間22日,歐盟執委會發布公告稱,對原產於中國的太陽能玻璃發起第二次反傾銷和反補貼(雙反)日落複審調查。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認爲,歐洲跨國企業日益依賴中國以維持競爭力。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5日呼籲,歐方應放寬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限制。
據中國貿易救濟信息網消息,歐盟執委會22日發佈公告,應Interfloat Group等3家企業於4月18日和19日提交的申請,對原產於中國的太陽能玻璃發起第二次反傾銷和反補貼日落複審調查,審查「若取消現行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涉案產品的傾銷和補貼對歐盟國內產業構成的損害是否將繼續或再度發生」。這將決定歐盟是否繼續對大陸上述產品課徵雙反稅率。
2013年,歐盟執委會對原產於中國的太陽能玻璃發起雙反調查,2014年5月14日作出終裁。2019年5月14日,歐盟執委會對原產於中國的太陽能玻璃發起第一次雙反日落複審調查。2020年7月23日,歐盟執委會作出第一次雙反日落複審終裁。
自2013年起,歐盟多次對產自中國大陸的太陽能玻璃加徵反傾銷稅,稅率長期維持在17.5%-75.4%的高位。儘管2025年第二次日落複審結果尚未公佈,但調查期(2024年7月-2025年6月)內的高稅率已明顯削弱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例如,2015年歐盟首次加徵關稅後,中國對歐太陽能玻璃出口額僅爲2.62億美元,較2012年的2億美元增幅有限,反映出關稅對貿易規模的抑制作用。
面對中歐經貿紛爭,彥辭24日接受彭博電視臺採訪時直言,「歐洲企業對中國的依賴並未減弱,反而可能愈加依賴。」爲了以最具吸引力的價格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商會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會員企業正在中國佈局生產。
針對24日剛結束的中歐峰會,郭嘉昆表示,會中談及雙方存在的分歧,「中方致力於實現中歐貿易可持續、平衡發展,願進口更多適銷對路的歐洲優質產品,歐方應放寬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限制。」
對於歐盟指責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藉政府補貼優勢,以低價出口至歐洲,郭嘉昆反駁,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缺口達2700萬輛,中國的新能源產能可以填補世界「綠色缺口」的先進產能,是貢獻不是「過剩」,「中國產能過剩」的論調是爲保護主義措施尋找託詞。
郭嘉昆指出,從世界範圍看,產業補貼政策是各國普遍採用的。歐盟自己也爲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補貼,不應該在產業補貼問題上奉行「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