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3531萬元,“碩鼠”張某、廖某某被改判11年!
今天,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10件刑事抗訴典型案例,其中公佈的“張某、廖某某挪用公款等犯罪二審、再審抗訴案”,是一起二審、再審接續抗訴的挪用公款案件。
原審裁判未認定被告人張某、廖某某構成挪用公款罪導致量刑明顯不當。檢察機關通過補充完善證據、接續抗訴,法院最終改判兩人構成挪用公款罪。
張某、廖某某5次挪用公款3531萬元
一審:不構成挪用公款罪
各判1年6個月
被告人張某,男,1963年1月出生,原四川德陽某國家糧食儲備庫(以下簡稱“德陽某糧庫”)主任。
被告人廖某某,男,1967年12月出生,原四川甲糧油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糧油公司”)經理,曾任德陽某糧庫副主任。
被告人張某案發前系德陽某糧庫(國有企業)主任。2012年,張某以他人名義出資200萬元與被告人廖某某成立甲糧油公司,佔股10%。2013年底,爲規避國有企業負責人禁止經營同類營業的規定,張某與廖某某商定將持有的甲糧油公司股份轉爲借款,約定廖某某每年向張某支付10%借款利息,並於2014年9月完成股權轉讓登記。
因甲糧油公司出現資金困難,爲保障個人收益,張某與廖某某商議通過簽訂虛假玉米購銷合同方式將德陽某糧庫公款挪給甲糧油公司用於營利活動。後張某隱瞞挪用公款的真實目的,將要與甲糧油公司等進行玉米購銷的事宜提交德陽某糧庫購銷領導小組討論,促成德陽某糧庫與甲糧油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簽訂虛假玉米購銷合同,進而以支付貨款的名義將資金挪用給甲糧油公司使用。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分三次將德陽某糧庫公款共計2211萬元挪用給甲糧油公司,甲糧油公司使用上述資金後歸還。2015年3月、12月張某再次以相同方式將德陽某糧庫公款520萬元、800萬元挪用給甲糧油公司用於歸還欠款。2014年至2015年,張某從廖某某處收取利息共計40萬元。至案發,張某、廖某某五次挪用德陽某糧庫公款共計3531萬元,其中1320萬元未歸還。
另查明,張某在擔任德陽某糧庫主任期間,在德陽某糧庫與甲糧油公司簽訂小麥購銷合同過程中,多次收受廖某某回扣共計12萬元。
2017年9月25日、11月28日,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人民檢察院以張某犯挪用公款罪、受賄罪,廖某某犯挪用公款罪、行賄罪分別向德陽市羅江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
德陽市羅江區人民法院將兩案併案審理,並於2018年12月29日作出判決,認爲被告人張某、廖某某簽訂的玉米購銷合同經過單位集體決策,並非個人決定,且後兩筆挪用行爲系德陽某糧庫單位平賬行爲,並非謀取個人利益,二被告人行爲不構成挪用公款罪,遂以受賄罪判處張某有期徒刑1年6個月,並處罰金12萬元;以行賄罪判處廖某某有期徒刑1年6個月,緩刑二年,並處罰金10萬元。
檢察院:
簽訂玉米購銷合同雖經小組會議
實質上是張某個人決定
2019年1月11日,德陽市羅江區人民檢察院以一審判決未認定張某、廖某某構成挪用公款罪確有錯誤爲由,向德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2019年4月24日,德陽市人民檢察院支持抗訴。
抗訴期間,針對法院認爲張某、廖某某不構成挪用公款罪的判決理由,德陽市人民檢察院通過自行補充偵查,調取德陽某糧庫購銷領導小組會議記錄及參與人員、甲糧油公司股東證言等證據材料,進一步補強挪用糧庫資金供甲糧油公司使用系張某爲謀取個人利益擅自決定的證據。
在補充完善證據基礎上,德陽市人民檢察院認爲,證明張某、廖某某事前共謀挪用公款的證據確實充分。同時,張某爲謀取個人利益,個人決定以單位名義將德陽某糧庫公款供甲糧油公司用於經營活動,一審法院認定張某、廖某某不構成挪用公款罪的意見不能成立。理由如下:
第一,張某、廖某某有挪用公款的事前共謀。張某、廖某某多次穩定供述相互印證,證實兩人商議通過簽訂虛假玉米購銷合同的方式將德陽某糧庫的資金挪用給甲糧油公司使用,一審法院採信被告人當庭辯解理由不充分。
第二,簽訂虛假玉米購銷合同實質上是張某個人決定。德陽某糧庫購銷領導小組成員證言、補充調取的會議記錄證實,在簽訂玉米購銷合同前,張某提出要與甲糧油公司、綿陽某公司進行玉米購銷交易並安排相關工作人員將交易事項提交購銷領導小組會議討論。購銷領導小組會議僅原則性討論通過與甲糧油公司及其關聯公司進行玉米交易的事項,合同交易數量、金額、履約方式等均由張某會後安排確定,參會人員對於通過虛假玉米購銷方式將德陽某糧庫資金供甲糧油公司使用並不知情。全案證據足以證實將玉米購銷事項提交購銷領導小組會議討論僅是張某爲掩蓋其個人決定將糧庫資金供甲糧油公司使用的幌子。
第三,張某已經通過挪用公款行爲謀取了個人利益。甲糧油公司股東證言、張某供述等證據證實,2013年張某系甲糧油公司實際股東,挪用公款供甲糧油公司使用是爲了保障自己投資利益。2014年張某將股權變爲對廖某某的債權,並繼續挪用公款供甲糧油公司使用,是爲了保證自己的債權利益,並已實際獲利40萬元。張某爲確保自身投資及借款收益的穩定,個人決定將公款供其他單位使用,符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以下簡稱《立法解釋》)“個人決定以單位名義將公款供其他單位使用,謀取個人利益”的規定,應當認定其行爲屬於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
2019年12月26日,德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定張某、廖某某事前有共謀,但仍認爲挪用公款系德陽某糧庫集體研究決定,現有證據不能證明張某謀取了個人利益,遂裁定駁回抗訴,維持原判。
2020年4月30日,德陽市人民檢察院提請四川省人民檢察院抗訴。同年9月10日,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向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審判監督程序抗訴。
在德陽市人民檢察院抗訴意見基礎上,四川省人民檢察院補充提出原判將張某、廖某某以虛假交易形式挪用公款的行爲認定爲正常市場交易行爲,屬於事實認定錯誤。張某、廖某某明確供述爲掩蓋挪用公款行爲實質,引入多家關聯公司參與簽訂虛假合同和資金流轉,使得德陽某糧庫與甲糧油公司交易資金的流轉更加隱蔽。同時在案證據證實全部“玉米交易”均沒有實際交付貨物,交易貨款均是從德陽某糧庫直接或通過關聯公司流轉至甲糧油公司,由甲糧油公司實際使用,明顯不屬於正常市場交易。
四川高院:裁定撤銷一審、二審裁判
張某、廖某某挪用公款罪成立
各改判11年
四川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爲,一審、二審判決認定不構成挪用公款的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採納抗訴意見。2021年6月21日,裁定撤銷一審、二審裁判,發回德陽市羅江區人民法院重新審判。後改變管轄由德陽市旌陽區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同年9月8日,德陽市旌陽區人民檢察院對張某、廖某某提起公訴。
2024年6月19日,德陽市旌陽區人民法院判決認定張某、廖某某挪用公款共計3531萬,以挪用公款罪判處張某有期徒刑10年6個月、以受賄罪判處張某有期徒刑1年6個月,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1年,並處罰金12萬元;以挪用公款罪判處廖某某有期徒刑10年6個月、以行賄罪判處廖某某有期徒刑1年6個月,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1年,並處罰金10萬元。責令二被告人退賠德陽某糧庫經濟損失。二被告人提出上訴,2024年10月16日,德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案件辦結後,檢察機關梳理辦案中發現的糧食購銷領域中糧食流通、庫存等內部監控制度不健全,風險防控不力等問題,向相關糧食主管部門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促進有關部門開展專項整治並建立完善規章制度,規範國有糧食企業在購銷、資金、倉儲、運輸等重點環節的經營管理。
最高檢:個人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時
雖然公款使用形式上經集體研究
但應認定爲“個人決定”
最高檢表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條第一款的解釋》規定:“個人決定以單位名義將公款供其他單位使用,謀取個人利益,屬於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如果國家工作人員產生挪用公款故意後,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在集體決策過程中虛構事實、隱瞞真相,操縱、影響單位做出集體決策,雖然公款使用形式上經集體研究,但無法真實體現單位意志,應認定爲“個人決定”;對於“謀取個人利益”,應全面調取證據並重點審查公款使用目的、嫌疑人與使用公款單位之間關係、公款流轉去向,違法所得歸屬等,對於爲確保個人債權、股權等可預期的財產性利益或投資收益而挪用公款的,應依法認定爲《立法解釋》規定的“謀取個人利益”。
認爲,該案的典型意義在於準確適用挪用公款罪立法解釋,正確把握“個人決定”“謀取個人利益”的本質特徵。對於內外勾結、手段隱蔽,企圖以正常市場交易等形式實施的挪用公款犯罪,檢察機關經全面梳理、複覈相關證人證言、經濟合同、商品真實交易情況等證據,查明挪用公款背後的目的、資金流轉、商品流通和獲益情況,揭露虛假交易本質,依法精準指控。
來源:北京日報
編輯:吳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