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比侃再戰港股:應收賬款壓頂 “AI+”黑馬能否跑出加速度?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北京報道

近日,來自成都的人工智能公司諾比侃再度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中金公司爲獨家保薦人。

此前,諾比侃曾在2023年2月接受中金公司輔導,擬衝刺科創板IPO,但隨後決定轉戰香港上市,並於2024年11月12日首次遞表港交所。

談及轉戰港交所的原因,諾比侃曾表示:“爲進一步拓展公司的全球業務,並考慮到港交所能夠爲該公司提供獲取境外資本及吸納各類境外投資者的國際化平臺,公司自願決定不再繼續推進過往的A股上市計劃。”

二度遞表之後,諾比侃坎坷的上市之路能否迎來圓滿結局?

“多條腿”走路

諾比侃成立於2015年,專注於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在多個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形成了AI+交通、AI+能源及AI+城市治理三條核心業務主線,提供基於全面的AI行業模型的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

其自主研發的NBK-INTARI人工智能平臺,爲交通、能源及城市治理領域的客戶實現智能化監測、檢測和運維等賦能。

從此次公佈的財務數據來看,諾比侃在2022年至2024年度營收和利潤整體穩步增長。

2022年,公司營業收入爲2.53億元,利潤爲6316.1萬元;2023年,營業收入增長至3.64億元,利潤達到8856.6萬元;到了2024年,營業收入提升至4.03億元,利潤約爲1.15億元。​

記者注意到,相較於前次招股書,諾比侃此次遞表不僅更新了財務數據,還詳細描述了各業務線的具體產品和應用場景,如AI+交通中的軌道交通4C產品、AI+能源中的電網融合建設IT智能運維解決方案等;強調了通過AI行業模型實現跨行業應用,促進業務快速擴展。

在AI+交通領域,以AI+軌道交通爲例,公司的產品以較高的缺陷檢測率及其他增強功能,獲得了地方鐵路局等客戶的高度認可。

截至目前,諾比侃已向中國超過80%的鐵路局(包括超過60%的供電分段)提供接觸網懸掛狀態缺陷識別解決方案,自該解決方案2019年上線以來,累計鐵路應用里程約37萬公里,檢測缺陷超過20萬個。

根據灼識諮詢,以2023年收入計,諾比侃是中國第七大AI+軌道交通檢測監測解決方案提供商。不僅如此,公司在AI+城市交通及AI+機場領域也在積極佈局,目前已處於商業化試運行階段。​

而在AI+能源板塊,諾比侃目前已是中國第二大AI+供電系統檢測監測解決方案提供商。

該領域業務包含AI+電力及AI+化工。在AI+電力方面,主要聚焦於電網融合建設智慧運維以及電網智能檢測,特別是用於輸配電線路減損;在AI+化工領域,諾比侃爲中國一家大型石化企業的煉化變電站開發了智能機器人巡檢系統。​

AI+城市治理業務應用場景較爲豐富,涵蓋園區管理、智慧校園管理、應急管理和社區管理等。雖然該領域競爭格局高度分散且區域多元化,但諾比侃也佔據一席之地。​

此外,諾比侃還在不斷拓展業務邊界,向AI+城市交通、AI+機場及AI+化工等新的業務機會及更多的應用場景進軍,試圖構建一個更爲廣泛和深入的AI行業應用版圖。​

不過,目前公司收入主要依賴AI+交通(毛利率70.9%)和AI+能源(毛利率49.6%)兩大板塊,而AI+城市治理業務在2024年收入驟降83.1%,毛利率下滑27.3個百分點,業務多元化不足及項目實施週期不穩定的問題初露端倪。

營收依賴大客戶

然而,在AI光環之外,諾比侃卻面臨大客戶集中和應收賬款高企的雙重考驗。諾比侃在新版招股書中也着重強調了相關信貸集中風險。

目前,諾比侃的主要收入來源依賴於前五大客戶。報告期間,公司的前五大客戶主要爲AI+交通業務的經銷商,以及AI+能源及AI+城市治理業務的直接客戶及系統集成商。

近三年,諾比侃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額分別爲1.54億元、3.13億元及2.68億元,佔各期總收入的比例分別是61.1%、85.9%及66.6%。

其中,公司向第一大客戶“客戶B”的銷售額佔比分別達到27.8%、30.5%及28.2%。招股書顯示,該客戶於2023年剛剛成立,成立當年即與諾比侃達成合作。

據介紹,“客戶B”是一家信息技術產品及服務提供商,在中國向電網公司及城市治理項目提供運維及智能分析服務。諾比侃向其銷售用於AI+城市治理的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過度依賴少數大客戶,使得公司在議價能力方面可能處於劣勢,業務穩定性也面臨挑戰。一旦主要客戶流失或訂單減少,公司的經營業績將受到較大沖擊。​

而在大客戶集中的同時,諾比侃也面臨應收賬款高企的情形。

截至2022-2024年末,公司貿易應收款項分別爲1.76億元、3.03億元及4.74億元。對此,公司表示,主要由於產品及解決方案的銷量隨着業務擴張而增加。

與此同時,公司貿易應收款項平均週轉天數大幅增加,由2022年的192天增加至2023年的241天,並進一步增加至2024年的352天。

諾比侃解釋稱,一方面公司的若干銷售向公共部門的終端客戶進行,該等終端客戶內部財務管理及付款審批流程導致付款週期較長;另一方面,項目現場驗收受新冠疫情阻礙,也延長了公司所參與項目相關的付款週期。​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截至2024年末,公司賬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1.67億元。

有財務分析人士告訴記者,當企業應收賬款數額持續攀升且居高不下時,大量資金被佔用在客戶欠款上,直接導致企業可支配的現金流量銳減。這意味着企業在日常運營中,可能面臨資金緊張的困境。“爲了維持運營,企業在應收賬款高企、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往往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補充資金缺口。而融資過程中產生的利息費用、手續費等財務成本會進一步加重企業負擔。”

此外,由於給客戶信貸期較供應商付款期更長、應收款持續增加。報告期間,公司經營性現金流淨額持續爲負。

行業競爭激烈

諾比侃二次衝擊上市,除了前面提到的現金流壓力、客戶依賴、貿易應收款項風險以及業務結構問題,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也不容小覷。

目前,諾比侃所處的“AI+基礎設施”賽道具有強政策屬性。

從行業發展來看,中國內地已成爲全球第二大AI市場,2023年在AI方面支出達148億美元,預計2028年將飆升至363億美元。中國內地AI+交通、AI+能源、AI+城市治理解決方案行業市場規模均呈增長趨勢。

公司憑藉在軌道交通檢測(市場份額1.3%)和供電系統檢測(市場份額6.9%)的佈局,成爲細分領域頭部玩家。

然而,行業分散化競爭(軌道交通檢測第一名市佔率僅4%)導致價格戰風險加劇,技術迭代壓力陡增。

以AI+軌道交通檢測監測市場爲例,2023年諾比侃排名第七,市場份額爲6.9%,第一名的份額爲11%,行業競爭格局分散,參與者背景多元,技術壁壘逐步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在研發投入方面,2022-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爲4450萬元、5660萬元和5960萬元,研發投入金額雖逐年增加,但研發投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卻從2022年的17.6%下降至2024年的14.8%。

在新版招股書中,諾比侃強調了技術更新換代快、知識產權保護等風險。

公司在招股書中坦言,受到所處行業快速技術變革的影響,需要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源以引領技術進步,使產品和服務保持市場創新力及競爭力,且研發活動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大量的研發開支未必會產生相應效益。​

招股書顯示,諾比侃上市募集資金,將用於核心技術的繼續研究、研發設施和總部大樓建設、潛在投資和收購機會及一般公司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