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陸得主屠呦呦 獲選美國家科學院士
諾貝爾醫學獎陸得主屠呦呦,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士。(中國科技網)
據中國教育在線報導,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佈了新當選的院士和外籍院士。此次共計120名院士和30名外籍院士當選。諾獎得主、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屠呦呦教授當選外籍院士。到現在爲止,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共有2662名院士,556名外籍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成立於1863年的私人非營利性組織。它是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的頂尖組織之一,擁有來自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和專家,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和國家科學獎章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美國的最高學術榮譽之一。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成員由被選爲院士的傑出科學家、工程師和醫學專家組成。院士的選舉是基於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內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和對整個領域的重要性。這些院士是通過對名譽和聲望的高度認可而被選出來的。
美國國家科學院還有兩個重要的附屬機構:國家工程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和國家醫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這兩個附屬機構也擁有自己的成員和任務,致力於推動和支持工程和醫學領域的發展和創新。
此次當選的華人學者有屠呦呦、張復倫、張逸白、範汕洄、金海翎、林芳華、劉建國、劉軍、單舒鷗、沈康、周集中。
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對瘧疾的治療作用,於2015年成爲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她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的「523抗瘧項目」,通過對《肘後備急方》等古籍的研究,創新性地採用乙醚低溫萃取技術提取青蒿素,成功突破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的融合難題。這一成果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青蒿素類藥物使非洲瘧疾死亡率下降66%,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71%。
此次當選是屠呦呦繼拉斯克獎(2011年)、大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7年)、共和國勳章(2019 年)之後的又一國際榮譽。美國科學院在頒獎詞中特別強調,她的工作「重新定義了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的協同路徑」,其研究範式爲全球公共衛生領域提供了「跨學科創新的典範」。
儘管屠呦呦的國際影響力顯著,但她在大陸國內院士評選中曾多次落選,引發對科研評價體系的討論。有觀點認爲,大陸國內評選更注重論文數量和學術頭銜,而她的成果因歷史原因(如青蒿素研究早期未在國際期刊發表)未被充分認可。此次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再次凸顯了國際學術界對「實際貢獻」的重視,也爲大陸國內科研評價機制改革提供了借鑑。
屠呦呦人物檔案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
屠呦呦畢業後分配到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至今,現爲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發現並研發了新型抗瘧藥物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1978年屠呦呦領導的中醫研究院中藥所「523」研究組受到大陸全國科學大會的表彰,1979年「抗瘧新藥青蒿素」獲得大陸國家發明獎二等獎。2011年獲美國拉斯克臨牀醫學研究獎,201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年獲美國華倫·阿爾波特獎,2017年獲2016年度大陸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