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榮耀難掩科研隱憂 日經費停滯 陸飆升36倍
日本今年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都呼籲,須進一步加強對年輕研究者的支持。(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今年有兩位日本人分別拿下諾貝爾生醫獎與化學獎,是2015年以來,時隔10年再出現日本人同時在兩個領域獲獎的情況。兩位得主都提到須進一步加強對年輕研究者的支持。因諾貝爾獎得獎成果,多爲20-30年前的研究,這段期間日本各大學的研發經費基本上持平,但與中國等其他國家驚人的增幅相比,日本已被遠遠拋在後面,科學技術實力可能弱化,引發危機感。
《產經新聞》昨天報導,今年生醫獎得主、大阪大學特聘教授阪口志文在本月6日記者會上,向送來祝賀電報的文部科學大臣阿部俊子呼籲:「我覺得對日本基礎研究的支援逐漸不足。我希望能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支援。」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等資料顯示,諾貝爾獎得主從開始進行核心研究到獲獎,通常需要20-30年。阪口教授此次獲獎也源自1980年代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基礎研究,從開始到有成果需要時間,因此需要長期的研究支持。然而,日本自2004年國立大學法人化以來,國家提供給研究的「運營費補助金」遭削減,再加上科學技術預算採取「選擇與集中」策略,短期內可見成果的領域,以及AI或量子技術等與國家安全相關的課題,往往成爲重點資金投入對象。
根據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發表的《2025科學技術指標》,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算,2023年各主要國家大學部門的研究開發經費,日本爲2.3兆日圓,遠低於美國的9.7兆日圓,以及自2012年起超越日本的中國7.2兆日圓。
若以各國貨幣換算並比較研發經費的變化,以2000年爲基準,23年來同爲東亞的南韓增長至7倍,中國更驚人地達35.9倍,而日本僅維持1倍,在主要國家中排名最低。報導指出,許多日本研究者爲了獲得外部資金,必須承擔大量研究外的工作,研究時間減少,直接影響國家科學技術實力。
今年化學獎得主、京都大學特別教授北川進也在記者會上表達危機感,他指出:「現在幾乎所有事情都需要研究者親自完成,必須制定保障年輕研究者研究時間的政策」,呼籲日本政府改善研究環境。阪口教授表示,像他的研究在初期長時間未被認可,如果沒有得到支持的話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成就,他強調:「如何在研究的初期提供支持非常重要。」他提醒:「研究並非投入多少資金就一定能得到相應成果。初期應廣泛分配資源,當研究逐漸有雛形,再進行重點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