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經費攀升 難解軍隊「內部隱憂」

▲根據202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國防支出將達9495億元新臺幣(約311億美元、2234億人民幣),佔GDP比重3.32%。(圖/國防部提供)

●何翊瑞/教官、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生

立法院近日通過軍人待遇提升案,社會一片譁然。國防部長顧立雄26日迴應,坦言目前行政與立法之間仍未形成共識,或許需要透過釋憲、協商等方式,才能找到行政立法雙方的平衡點。這場政策風暴,正好折射出臺灣國防困境的核心矛盾:經費投入與軍隊戰力之間,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

當前關鍵不是單純提高預算 而是如何重建國軍「三信心」

根據2026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國防支出將達9495億元新臺幣(約311億美元、2234億人民幣),佔GDP比重3.32%。這是近年罕見的高比例,並採北約「廣義國防」概念,將民防與社會韌性納入。然而,龐大的國防預算也意味着其他政策必須被壓縮:教育、科技、交通等領域勢必面臨資源調整,社會財政負擔沉重。

問題在於,光是堆高國防預算,並不足以轉化爲嚇阻力。美國對臺的觀察重點也不在於帳面數字,而是臺灣軍人是否真正敢於應戰、國民是否願意共同承擔戰時風險。

換言之,決定嚇阻力的關鍵,在於國軍內部的士氣與社會整體的支持度,而非單純的金額。

實際上,臺灣社會對軍人的評價長期分歧。有人視軍人爲保家衛國的基石,也有人認爲軍隊效率低落,甚至對軍中事件抱持批判。當社會經濟與福利停滯時,這種負面觀感更易被放大,加上部分媒體名嘴的煽動,使軍隊形象進一步受損。

另一方面,國軍招募制度本身問題重重。許多招募員坦言,爲了達成業績,不得不採取過度包裝的手段,導致新兵入伍後落差感強烈,反而加速退伍意願。

更嚴重的是,招募政策屢屢隨上層政令轉變,方向不一,讓基層官兵無所適從,建軍備戰的根基因此動搖。

國軍內部的凝聚力不足,也是嚴峻挑戰。近年基層官兵的工作壓力不斷升高,角色衝突與上下級關係緊繃,媒體頻頻披露「以下犯上」事件或長官對下屬的不理性苛責。當內部矛盾無法解決時,外部威脅更顯沉重,對年輕人從軍的意願形成負面循環。

因此,當前的關鍵不是單純提高待遇或預算,而是如何重建國軍的「三信心」──對上級的信任、對同袍的信任、以及對制度的信任。唯有如此,國防經費才能真正轉化爲戰力,軍人待遇提升才能發揮實質意義。

國防建設需要的是長期的制度修正與社會共識,而非僅以金額堆疊的短期手段。若臺灣無法讓軍人感受到尊嚴、讓社會真正理解軍隊存在的價值,再多的國防預算,也難以築起堅固的防線。

▼重建國軍的「三信心」──對上級的信任、對同袍的信任、以及對制度的信任。唯有如此,國防經費才能真正轉化爲戰力,軍人待遇提升才能發揮實質意義。(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