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破壞式創新 產業轉型可借鏡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由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法國學者阿吉翁及加拿大學者郝伊特獲得,研究內容爲「闡明創新如何推動經濟持續成長」。(路透)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由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法國學者阿吉翁及加拿大學者郝伊特獲得,研究內容爲「闡明創新如何推動經濟持續成長」,學者認爲,這反映出諾貝爾評審近年重視「理論與實證並重」的趨勢,且在川普關稅政策此時提出,不乏警示用意。

臺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指出,此份名單結合了經濟史與理論建模,展現了「從歷史經驗驗證理論、再回饋政策設計」的跨域精神,得獎結果與去年強調「包容性成長」的主題互相呼應,也反映出諾貝爾近年獲獎趨勢。

林明仁以阿吉翁、郝伊特「創造性破壞」理論爲例,創新雖會淘汰舊有企業,但也會促進產業升級與消費者福利,像是智慧型手機取代過去的手機,就是破壞式創新,然創新驅動雖能帶動成長,也造成結構轉型壓力。

林明仁認爲,這些理論對臺灣應有啓發,除強化研發與創新誘因,打造鼓勵知識流通與跨領域合作的制度環境,讓新技術轉換爲生產力,也要注意平衡技術進步與社會包容,當面對AI與自動化時,要有勞動轉型機制。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表示,以創新拉擡經濟成長的概念,或是用制度推動創新,類似概念其實過去都有,說老生常談也有一些,確實不是太新的概念,但會在今年獲獎,應是對國際現實做出提醒,尤其在面對保護主義崛起。

邱達生分析,研究內容認爲發展產業應該尊重市場機制,也反對保護主義,對照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祭出的對等關稅措施,也是一種學者對現行國際現實的建言,對臺灣來說,或許不像川普這麼明顯干擾市場經濟,但有些因爲政治需要,確實也有保護主義之實。

邱達生表示,三位學者提到,經濟成長不是理所當然,經濟停滯未來會變成常態,應透過破壞式的創新,讓市場機制解決舊的、已經不符合現實需要的產業,這對臺灣的產業轉型也很重要,因爲臺灣常爲了選舉,鄉愿地去刻意扶植並保留某些爲市場淘汰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