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防災減災救災指南發佈 主產區多措並舉保秋糧豐收

人民網記者 李棟

秋糧佔全年糧食產量七成以上,主要包括水稻、玉米、大豆,分佈在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地區等地的13個糧食主產區。在秋糧處於產量形成的關鍵期,近日,農業農村部分區域分災種分作物制定34條防災減災救災措施,全力以赴保秋糧安全。

入汛以來,我國氣象條件總體偏差,華東、華北等地持續遭遇強降雨,黃淮等地持續高溫乾旱,農業災害呈現“南北澇中間旱”特點,秋糧生產面臨較大旱澇災害疊加的風險挑戰。

以“中原糧倉”河南省爲例,7月以來,河南省被持續高溫籠罩,平均氣溫創下64年來新高,全省41%的氣象監測站點出現重度以上氣象乾旱。旱情主要分佈在豫南和豫東地區的駐馬店、周口、南陽等地,農作物受旱面積達176萬畝。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爲應對乾旱造成的不利影響,自7月初以來,已累計澆灌1.24億畝次,受旱地塊普遍澆灌2—4遍,有效遏制了旱情的蔓延,保持了秋作物生產大局穩定。

“針對當前旱情,省財政緊急下撥2000萬元抗旱資金,現金預撥中央1億元‘一噴多促’資金,下達6330萬元抗旱資金,支持重點地區抗旱保秋。”上述負責人說,同時,派出18個省級秋糧專家組和9個抗旱保秋指導組,深入生產一線,指導羣衆科學抗旱。

中國氣象局氣象分析師沈雨暘介紹,本週後期河南的高溫天氣會迎來轉折,高溫會隨着降雨的增多得到緩解,有利於改善土壤墒情,減輕秋糧作物受旱壓力。

從全國層面看,我國13個主產區糧食作物總產量佔全國總產量80%以上,是糧食保供給的重頭大頭。爲應對秋糧生產面臨的較大旱澇災害疊加風險挑戰,農業農村部近日印發《農業防災減災救災保秋糧豐收工作方案》,分區域分災種分作物共制定34條防災減災救災措施,要求各地努力做到防在成災前、抗在第一時、救在第一線,力爭重災區少減產、輕災區保穩產、無災區多增產,千方百計奪取秋糧和全年糧食豐收。

當前距秋糧大面積收穫還有2個月,農業農村部近日召開防汛抗旱救災工作調度視頻會,對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進行再部署再安排。

農業農村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壓緊壓實各級責任,督促指導地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緊盯抗災關鍵時段,切實把農業防汛抗旱救災的責任落實到市、縣、鄉、村,任務落實到具體農戶、具體田塊,抓實抓細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各項工作,全力以赴抗旱防汛救災保秋糧豐收,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