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秋糧主產區多措並舉打「蟲口奪糧」仗 科學防治保豐收

陸秋糧主產區蟲口奪糧科學防治保豐收。圖爲重慶市黔江區五里鎮搶收稻穀。(新華社)

新華網 |19日報導,中國大陸秋糧佔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三,要完成今年糧食產量1.4兆斤左右的目標任務,關鍵看秋糧。8至9月是秋糧產量形成關鍵時期,也是病蟲害多發重發期。不利因素帶來病蟲害防治新挑戰,要以「人防+技防」科學防治保豐收、多措並舉打贏「蟲口奪糧」仗。

今年大陸秋糧重大病蟲害發生重於上年,監測防控任務較爲艱鉅。各糧食主產區聞情而動,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確保關鍵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到田,「蟲口奪糧」保豐收。

黃河岸邊的河南省中原農谷投資運營有限公司3000畝國營農場即將進入收穫期。中原農投總工程師範永勝查看苗情與病蟲害情況表示,「當前正值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面對今年異常嚴峻蟲害形勢,公司已實施多輪綜合防治工作。將進一步加強田間監測,根據蟲情動態調整防治方案。」

大陸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分析,受異常氣候等不利因素影響,預計秋糧重大病蟲害發生重於上年。其中,玉米中後期病蟲害總體中等至偏重發生;中晚稻病蟲害總體偏重發生;馬鈴薯晚疫病總體中等發生。

「除不利氣候因素外,今年秋糧病蟲害偏重發生,還與部分病蟲害冬前蟲源基數或菌源基數高,以及栽培管理方式變化等因素有關。」河南省植保站站長張國彥分析。

調查顯示,大陸稻區不同地塊,二化螟冬前畝殘蟲量較近五年均值有不同程度增加,部分地區局部田塊殘蟲量極高。機種機收等現代化耕作方式,也有利於水稻螟蟲等病蟲害輾轉爲害。此外,大豆種子包衣,推廣力度不夠,增加病蟲害發生風險。

人防+技防,科學防治是「蟲口奪糧」保豐收主要措施。在山東省禹城市禹興街道龍王李村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地塊裡,大豆正處於鼓粒期。「多虧了及時防治,沒有受到豆稈蠅危害,效果很好。」負責管理這片地塊種糧大戶楊富勇說,「8月上旬開始,科技小分隊實地技術指導,通過『一噴多促』提前干預,前後打了4遍藥。」

禹城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濤說,要根據病蟲害主要種類、發生時間,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控方案。爲此,當地農業農村部門及時下發技術意見,11支科技小分隊到各鎮街指導農戶提前科學防控。河南新鄉市則以「技術指導+綠色防控」提升防控水準。

大陸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正更多依靠科技賦能、精準治理。「蟲口奪糧」是一場硬仗,完善監測預警是重要方面。專家和基層認爲,要加快建設自動化蟲情監測點,推廣智慧化設備,形成「監測—預警—防治」完整鏈條。

推動技術創新是重要支撐。北京市植保站測報科科長張智建議,推廣性資訊素誘捕、生物農藥、天敵釋放等綠色防控手段,減少農藥依賴。擴大統防統治覆蓋是關鍵一環。基層呼籲健全針對農業病蟲害的統防統治體系。範永勝說:「跨區域聯防聯控是趨勢。」專家還建議,強化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