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提醒「避免稱潰堤」 媒體人:下切80公尺叫溢流?

根據農業部林保署「國有林防災應變及堰塞湖監測系統」顯示,除馬太鞍溪堰塞湖外尚有「新竹泰崗溪堰塞湖」共計2處監測中,部分民衆擔憂是否也有危險疑慮。(圖/農業部)

行政院長卓榮泰24日赴花蓮勘災,現場卻與藍委傅崐萁起口角。傅崐萁質疑,堰塞湖明明就是潰堤,面積都已經縮減了4分之3,還堅稱只是溢流?媒體人樊啓明直呼,水流下切80公尺,約相當於26到30層樓的建築物,原來這樣叫溢流?網友開酸「要用民怨溢流」、「萊爾的玻璃心潰堤了」。

樊啓明今(24日)發文提到,農業部與災害防救辦公室提醒媒體注意事項,有關馬太鞍堰塞湖報導,請避免使用「第三波潰堤」,改用「溢流」。他質疑,「潰堤」聽起來多嚴重,「溢流」是不是好一點?只是根據林保署提供的最新官方資訊:「現場進行無人機空拍勘查堰塞湖,空拍畫面顯示溢流口壩頂,已遭水流下切80公尺、高程1060公尺、蓄水面積約50公頃、蓄水量已減少至2300萬噸。」

樊啓明直呼,80公尺是什麼概念?剛聽朋友舉了個很簡單比喻,約相當於26到30層樓的建築物!「原來水流下切80公尺叫溢流,不可以說成潰堤!」

粉專「政客爽」反諷,搶救災情重要,但用詞更重要,請大家告訴大家,要用「溢流」,不要用潰堤。黨積極帶領國家解救水深火熱的花蓮同胞,在這個緊要關頭,家裡可以淹、用詞不能錯,民主溢流才能安撫民心。謝謝賴政府糾正媒體,媒體請不要添亂了!

網友表示「請勿用民怨潰堤喔!要用民怨溢流」、「用字精準,然後呢?歸屬農業部權責的部份,打算如何處理堰塞湖,避免災情擴大?」、「怎麼現在可以派國軍救災了!原來規定可以隨時更動」、「源頭就是堰塞湖,中央不處理,到發生問題了,就只出一張嘴要疏散,又造謠縣長出國,事前也沒協助數千多人疏散,地方就做的要死,從頭到尾就出了一張嘴而已」、「又要創造新名詞,校正迴歸了」、「萊爾的玻璃心潰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