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227億減碳旗艦計劃 10年減碳356萬公噸
農業部今(12)日舉辦「減碳旗艦行動計劃社會溝通」,強調爲綠色成長、2050淨零轉型的國家願景,推動5大希望工程,並在既有的自主減碳目標上,再更加優化推動減碳旗艦計劃。(賀培晏攝)
農業部今(12)日舉辦「減碳旗艦行動計劃社會溝通」,強調爲綠色成長、2050淨零轉型的國家願景,推動5大希望工程,並在既有的自主減碳目標上,再更加優化推動減碳旗艦計劃,而原先的自主減碳計劃,2026年至2035年經費約14億元,而本次預計推動的旗艦計劃,分別有農業生態韌性及自然碳匯27億、低碳永續農業200億2大項,總計經費共計227億元,目標達成農業全循環零廢棄。
農業部指出,2022年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爲616.8萬公噸,佔全國排放比2.16%各部門最低,而農業部分之排放類別可細分爲「燃料燃燒」及「非燃料燃燒」兩大類,燃料燃燒佔48.4%,非燃料燃燒則有農耕土壤15.7%、畜禽糞尿管理15.4%畜禽腸胃發酵10.6%等類別。
農業部說明,既有之自主減量計劃自2005年推動,並有減碳措施、自然碳匯2大項,而新推動之旗艦計劃便是在既有政策下加大量能,計劃涵蓋農業生態韌性及自然碳匯、低碳永續農業。
農業部解釋,農業生態韌性部分有「增進生態系統,因應氣候變遷服務量能」、「提升農業氣候風險管理能力」、「發掘氣候變遷下,多元農產業樣態」,期盼能夠達成降低自然生態系統風險,同時降低農業生產設施與生產過程的風險及降低氣候引發之貿易風險。
自然碳匯部分,目前已有2183公噸,但未來將規畫土壤、森林及海洋3大自然減碳路徑,強化土壤管理並建立負碳農法面積38.6萬公頃,預計2035年增加碳匯達30.7萬公噸;森林同樣爲加強造林及管理面積,並多使用國產材,預計2035年增匯達108.5萬公噸;海洋則是加強海草、紅樹林、鹽沼覆育管理,預計2035年增匯達36.7萬公噸。
旗艦計劃中的「低碳永續」,農業部也規畫4大內容,如水田減量,推廣稻田水分管理應用面積13萬公頃、稻稈移除面積0.9萬公頃、 推動水田精準施肥8萬公頃;農業低碳循環,導入精準飼餵模式投入畜禽374萬頭、農業剩餘資源300萬公噸再利用。
能效管理部分,2026至2035年間將收購遠洋漁船達2.7萬船噸、推廣畜牧場省電設施系統節電比率達1%;能源取代則預計2035年推動農機電動化比例達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