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試所 菇類堆肥發酵裝置 省2/3人力
洋菇、草菇和巴西蘑菇等草生性菇類以堆肥栽培,農試所投入約2年研發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省工又省力。(農試所提供/潘虹恩臺中傳真)
洋菇等草生性菇類以堆肥栽培,但是傳統戶外堆肥製程耗人力又考驗技術,農試所投入約2年研發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省工又省力。植病組研究員石信德21日指出,裝置可將1個月製程減至16至20天,並將5、6人減少至1、2人即可操作,有望用於有機農業堆肥生產過程。
洋菇、草菇與巴西蘑菇等草生性菇類仰賴以稻草、雞糞等堆肥發酵後製成的培養基質進行栽培,菇類栽培成功與否,堆肥品質好壞是關鍵,若堆肥沒有做好,恐造成菇類產量不如預期或品質不佳。
然而,傳統戶外堆肥製程繁複費時,且依賴人力與經驗,石信德說,傳統堆肥作業過程需要至少5、6人進行多次翻堆,雖有農戶可引進大型機械作業,但對於青農或剛入門從農的人,一開始就投資大型設備,風險很高。 農試所投入約2年時間研發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取得國內新型專利,近日與臺中1家廠商完成非專屬授權技轉。石信德指出,小型菇類堆肥發酵裝置可望解決青農困境,不僅具智慧發酵控制功能,並可搭配機械動力操作,讓堆肥製程更簡便。
他表示,相較於傳統戶外堆肥製程,此裝置可將原本約1個月製程減至16至20天左右,人力從5、6人減至1、2人操作;此研發可以客製化,依照不同需求提供不同裝置規模。
石信德也提到,此裝置除了在菇類產業上使用外,可廣泛應用於其他農業領域,例如在蔬果栽培的堆肥製作中,該裝置能有效提升發酵效率,減少人力投入;亦適用於有機農業堆肥生產,促進環境友善型農業發展,並推動農業剩餘資源物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