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正面臨「臺灣忠誠測驗」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在網路看見在美華人暢談這種經驗:生活在美國,華人只要成年後到各大機構求職,都很自然要經歷人生的「忠誠測驗」。當某間大公司有80%的白人,只有20%的其他族裔,儘管比例不高,但常都是精挑細選,屬於菁英中的菁英,其中大多數是華人或印度人,但管理階層全都是白人。如果你是個職場新鮮人,面對這間公司中白人的主管或同事,剛開始都會受到他們熱情招待,跟你說些「八卦」,然後他們會看你有沒有反應,如果你只是笑着聽,他們就會加大忠誠測驗的能量,從中確認你是不是可被「吸收成爲自己人」的對象。
中美貿易戰爭的本質,就是源自於這種種族歧視。臺灣跟着美國翩然起舞,甚至更動情去攻擊大陸,只想獲得白人領導階層的讚賞,使得自己不被邊緣化,殊不知自己在川普總統眼裡只是微不足道的「筆尖」,大陸纔是其心中無法漠視的整張書桌。臺灣很盛行這種說法:我們不要有民族主義或種族主義,應該要有地球村的觀念,大家都是一家人。但,這背後的潛臺詞是說:面對國際,我們只有跟美國人是一家人,但美國領導階層都是白人,因此我們要放棄自己的族裔,犧牲自己的尊嚴來共同「對抗中國」,纔有機會參與到美國這間「大公司」。
在臺灣島內,解嚴後,具有朱熹理學意義的古典閩南文化已受到嚴重摧毀,「臺灣獨立」的主張者因需要有理論支撐,變相發展出「戀殖閩南文化」,這種文化囊括並打着「臺灣文化」的美名,訴諸社會大衆只要認同「戀殖閩南文化」就是臺灣人,反對「戀殖閩南文化」就是中國人,這種「二元對立」的思考慣性其實正來自西洋文化的哲學思維,更是美國白人至上主義支持者常見的思維型態,因此,臺灣人只有認同「戀殖閩南文化」,才能接上殖民宗主國的思路,該殖民宗主國過去是日本,現在則是美國。
我們不得不指出:「戀殖閩南文化」不只是對島內漢人精神的嚴重異化,更將原住民的族羣文化當作自己操縱的工具,藉由籠絡與包裝,來呈現「臺灣文化的多元性」。其具體作法莫過於正依據課綱編纂的課本,加強洗腦,訴諸青年學子明清時期的漢人「如何欺負原住民」,「真相」則是因「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平埔族已大量融入到我們的血液中,我們其實是「南島語族」,這種「南島語族理論」對內可幫忙型塑出嶄新的「臺灣民族」,對外則有利向宗主國表態,表明我們完全不是「中國人」,如此更能坦然跟美國並肩作戰來「對抗中國」。
這種主流意識型態已經藉由教育蔓延於臺灣社會各角落,年輕人如果不認同,就會開始要接受「臺灣忠誠測驗」的拷問,尤其要面臨被「戀殖閩南文化」的統治階層排擠的處境,不只會被同儕另眼相待,更會面臨各種網路霸凌與實體霸凌。然而,年輕人更需要意識到:按照這種主流意識型態的發展,配合宗主國的需求來「對抗中國」,最終不免「終須一戰」,如此才能符合美國利益,讓海峽兩岸兩敗俱傷,經濟受到重大破壞,更讓臺灣遍地焦土,人民生死流離於家鄉,請問這種意識型態的確能「讓美國再度偉大」,但這符合「臺灣人的利益」嗎?
年輕人需要有對這種「臺灣忠誠測驗」說不的膽識。當臺灣人普遍接受其催眠,自我異化到這種程度,接着就是臺灣與大陸都要面臨戰爭帶來的重大災難,這種損己害人的愚昧行徑,的確已違背中華文化的自性主軸,智者不取,年輕人對此更不可不慎!(作者爲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