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買房都靠爸?行家「不靠連門都沒」:不只贊助、也是家庭資產配置
買房示意圖/ingimage
「現在不靠父母,根本連廁所都買不起!」這句話在網路上炸開,道盡年輕世代的無奈。現在的房價30歲以下買房的人,有6成得伸手向爸媽要錢,平均每間房子頭期款,父母就幫忙扛了快30%。
一、6成年輕人購屋靠父母
根據最新統計,臺灣30歲以下首購族中,高達6成需父母金援。以總價1000萬元房屋爲例,自備款300萬元中,約100萬元來自父母。
這現象反映兩大現實:
二代買房觀點:
二、金援vs.自立價值觀
6年級觀點:「給魚不如教釣魚」
擔憂退休金被啃食:若資助頭期款,恐壓縮自身醫療與養老預算。
質疑房產必要性:認爲租房更彈性,與其背40年房貸,不如投資理財。
8年級反擊:「沒靠爸連門都沒有」
現實壓力:房價10年漲幅超過薪資成長3倍,靠自己存錢「根本追不上」。
社會標籤化:被貼「躺平族」標籤,但多數仍願負擔房貸,僅求「有個起跑點」。
專家分析:6年級生房貸利率曾高達8%,但房價僅現今1/3;8年級生雖利率低,卻得面對總價翻倍的絕望感。
三、金錢資助vs.資源共享
與其糾結「該不該給錢」,不如思考如何「共創雙贏」:
「附孝親房」設計:居住與資產的平衡
空間規劃:將房屋隔出獨立套房,父母短期居住或未來養老使用,降低「純贊助」的心理負擔。
產權協議:明訂出資比例與持有份額,避免未來繼承糾紛。
投資型資助:把錢變資產
合資購屋:父母出頭期款,子女負擔房貸,未來如果售屋按比例分潤。
四、二代合作買房心態
父母思考邏輯:放下「吃苦纔是美德」執念,承認房市環境已截然不同。將資助視爲「家庭資產配置」,而非單純贈與。
子女思考邏輯:主動提出「還款計劃」,例如每月固定還父母部分頭期款。避免「父母就是欠我的心態」,例如要求父母資助卻拒讓步房型與地段。
下次聽到有人酸「靠爸族」,或許可以這樣回:「如果努力13年還存不到頭期款,這真的只是年輕人不爭氣嗎?」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至少,我們該正視這樣高房價問題。
◎本文內容已獲 賣厝阿明 知識+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