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開始花小錢買大牌

最近零售領域有不少新動作。

京東計劃在江蘇、河北新開 5 家大型折扣超市,其中涿州店的面積達到 5000 平米,這也是在延續之前北京試點的經驗;美團的 “快樂猴” 硬折扣超市首店剛落地杭州,門店面積超過 500 平米,初步目標是開出1000家店。

另一邊,物美在北京市核心五區同步開出了6家“物美超值”折扣店;而盒馬 NB 折扣店更是已經開出 263 家門店,成了盒馬的核心業態。這些密集的動作背後,其實是消費市場正在發生的明顯變化。

《2025年二季度中國消費者消費意願調查報告》顯示,儘管二季度消費意願指數微降至120.2,但消費者對降價促銷的敏感性持續攀升。

這種“價格敏感度攀升”現象,在艾媒諮詢的調研中也得到側面印證:今年大家線上購物頻率呈現集中化特徵,“每月2-3次”成爲主流選擇,佔比達35.45%,而每週線上購物時間分配中,“1-3小時”以55.74%的絕對優勢成爲多數消費者的常態選擇。

更深層的動因在於,中產階級在職業焦慮與育兒養老壓力下,消費趨於謹慎——2023年超70%的家庭預期支出不增加,推動“平替經濟”崛起,折扣零售規模突破1.8萬億元。

在折扣經濟的細分領域裡,特賣電商唯品會的表現就比較典型,它長期聚焦“品牌特賣”模式,通過整合品牌庫存、優化供應鏈效率,讓消費者能以優惠價格買到正品好物。

比如平臺7月底舉行的全球大牌專場中,Burberry很多經典款式低至 3 折,甚至有原價兩萬的中號單肩包,疊加平臺補貼和消費券後只要三千多,相當於專櫃價的一折多,上線後沒多久就被中產搶光。

從市場前景來看,折扣賽道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2025 中國零售行業展望》的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硬折扣市場規模突破 2000 億元,但滲透率只有 8%,遠低於德國的 42% 和日本的 31%。隨着消費者對摺扣模式越來越認可,這個領域的拓展潛力還在不斷釋放。

今年零售市場的這些新動向,折射出消費邏輯的深層轉變。當“精打細算”成爲更多人的消費常態、性價比從選擇項變成必選項,折扣模式正成爲連接需求與供給的重要紐帶。這種基於理性消費的業態創新,不僅迴應着當下的消費訴求,更預示着零售市場將在品質與實惠的平衡中持續生長。